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英博物馆文物归还争议升温,国际法框架下追索难题待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3: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英博物馆文物归还争议升温,国际法框架下追索难题待解

近日,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应归还中国文物的讨论再次升温。此前,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访华时,《环球时报》曾发表社论,指责大英博物馆为全球最大的赃物接收者,要求英国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这一话题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

01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数量与来源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约2.3万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陶瓷器、书画、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多个类别。其中,不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国宝级文物。

这些文物的来源复杂,部分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例如,《女史箴图》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英国侵略军掠夺到英国的,最终以25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类似这样的文物还有很多,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动荡。

02

最新进展:谈判与争议

近期,大英博物馆正与希腊就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进行谈判,且谈判进展顺利,接近达成协议。这表明大英博物馆在文物归还问题上并非完全拒绝,而是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

然而,对于中国文物的归还问题,大英博物馆的态度相对谨慎。大英博物馆馆长费舍尔曾表示,将在反对不平等和歧视的斗争中采取更多行动,但并未明确提及文物归还问题。博物馆方面表示,藏品归还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谨慎处理。

03

国际法困境:追索面临的挑战

文物归还问题在国际法层面存在诸多困境。目前与文物返还、追索相关的现行国际公约主要有三个:1954年的《海牙公约》、1970年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1995年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然而,这些公约都存在溯及力不足、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例如,我国圆明园文物基本流失于二战前,超出这些公约适用的时间范围。此外,各国国内法对文物所有权证明要求严格,导致追索困难。文物原属国与市场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也影响了公约的执行效果。

04

各方反应:立场与态度

中国政府一直通过外交努力和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文物,并取得一定成果。例如,2023年美国返还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包括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文物如佛塔、佛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同年,瑞士返还5件文物艺术品,这些文物由瑞士在刑事案件中查获并没收。此外,2024年法国归还34件珍贵文物,美国归还361件,意大利归还796件。

民间声音也十分强烈。《环球时报》的社评引发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带动了希腊、埃及等国向西方博物馆追讨文物的新一波声浪。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对大英博物馆的回应表示不满,认为其应该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种族正义。

05

可能的解决方案:多管齐下

专家认为,文物追索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需要通过外交、法律、民间等多种途径共同推进。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国际法框架,同时推动国际法的完善。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更公平的文物返还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指出,文物原属国在追索文物时需要两方面的支撑:一是基于充分可靠的文物来源信息,确立文物原属国的身份;二是基于可适用的法律,明确文物流失的非法性。然而,由于我国文物流失背景复杂,文物原属国的来源调查和所有权证明面临诸多限制,现行国际法律制度难以为其主张提供规范层面的支持。

06

未来展望:长期趋势与努力方向

文物归还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虽然现有国际法框架存在诸多不足,但通过持续的外交努力、法律斗争和民间呼吁,可以逐步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这些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归还原属国。同时,中国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愿意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今日之世界,不再是往日之世界;今日之中国,不再是往日之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以新思维、新视角、新理论维护国家权益,开展涉外法律斗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