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实名登记超187万架,民航局严控“黑飞”风险
无人机实名登记超187万架,民航局严控“黑飞”风险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已达187.5万架,无人机经营性企业超1.4万家,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超过22.5万本。然而,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黑飞”现象频发,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为此,民航部门加强了对无人机的监管力度,要求所有民用无人机必须进行实名登记。
民航部门的监管措施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是无人机管理的重要法规。该条例要求民用无人机所有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向公安机关备案。实名登记流程相对简单:用户需访问民航局的官方网站,进行首次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确认用户身份。用户可以在线查询已完整登记的无人机,并需要将登记二维码粘贴于无人机机身上。
在飞行管理方面,条例规定了具体的飞行规则。适合飞行的空域被具体划分,真高120米以下的区域可自由飞行,无需申请。然而,超过该高度或进入特定管控空域用户则需要提前申请飞行许可。这样的分级管理体系,旨在合理利用空域资源,降低无人机飞行对其他飞行器和人员安全的威胁。
民航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统筹推进传统通用航空转型升级与新兴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在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传统有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工作,健全完善无人机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模式,更好适应无人机研发设计制造的适航审查需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对通用机场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新需求,推动完善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垂直起降场地建设和运行标准,引导支持地方政府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推进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空天地一体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区域和机场三级飞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低空飞行“一站式”服务。
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进一步明晰和落实各方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运输航空、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等融合运行场景下各类飞行活动的安全运行规则、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政策。
规范市场管理。聚焦不同场景业态的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秩序,壮大市场规模,构建良好的低空经济市场生态。
此外,中国民航局还将持续深度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各类相关国际标准和政策制定工作,积极推广我国低空经济和运行经验,为中国低空经济“走出去”营造更好国际规则政策环境。
“黑飞”的危害与案例
“黑飞”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隐患。以下是近期发生的几起典型“黑飞”案例:
禁飞区飞行:2024年8月26日,郑某某在贵阳龙洞堡机场净空区域内非法驾驶无人机飞行,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十日的行政处罚。
违法解禁:黄平县违法嫌疑人潘某某通过从境外网站购买破解软件对无人机进行破解,并使用破解后的无人机在禁飞区实施无人机“黑飞”活动,被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联网,处以警告及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未批飞行:吴某未经审批在清水河铁路大桥附近操作一架无人机,拍摄清水河铁路大桥视频,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禁飞时间飞行:凯里某建材有限公司为进行项目效果图拍摄,授意工作人员叶某某在禁飞时间及区域内违法操控升空无人机,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该公司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
“黑飞”不仅仅危害航空安全,还对多方面公共安全产生不小的影响。例如,在浙江台州,洪某使用无人机在市区内飞行真高超过120米,并进行网络直播,最终被临海市公安局责令停止飞行。在四川成都,杨某因在铁路站点“黑飞”,被铁路警方依据《四川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处以行政罚款800元。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根据需要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包括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以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以及机场、国界线、军事禁区、重要军工设施、核设施、发电厂、变电站、加油(气)站、公共交通枢纽、铁路电气化线路等重要设施和区域上方的空域。
无人机使用法律法规要点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无人机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5个类别。其中,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空机重量小于0.25千克,最大飞行真高不超过50米,最大平飞速度不超过40千米/小时)和轻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空机重量不超过4千克且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7千克,最大平飞速度不超过100千米/小时)的使用者无需取得相关执照,但需要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备案。
对于中型和大型无人机,条例规定了严格的设计批准、生产批准和适航批准制度。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CCAR-92部规章)进一步明确了无人机适航管理的具体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微型、轻型无人机不需要执照,但在操控过程中应避开人员密集区、小区等场所,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同时,所有无人机飞行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飞行。
结语
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民航部门通过实名登记、飞行审批、适航管理等措施,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无人机爱好者们务必遵守相关规定,合法飞行,共同维护良好的空域秩序。只有这样,无人机行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