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演绎《梁祝》,浙江小百花探索越剧传承新路径
创新演绎《梁祝》,浙江小百花探索越剧传承新路径
2025年元旦之夜,杭州蝴蝶剧场内座无虚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推出的青春版《梁祝》正在这里上演。与传统版本不同,这次演出采用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配乐,熟悉的旋律在剧场内回荡,让观众在听觉上获得全新的体验。
这仅仅是创新的一部分。在舞台设计上,剧团也下足了功夫。灯光、舞美、道具都经过重新设计,力求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比如在读书场景中,演员手中缓缓展开的扇子被设计成书本的意象;而在梁祝化蝶的经典场景中,缓缓上升的扇子则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40年来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团长蔡浙飞表示:“剧目创新包括经典剧目的改编和新剧目的编排。我们始终紧扣时代需求,不断拓展表演边界,用更丰富的题材、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戏曲之美。”
这种创新精神在剧团的多个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历史剧《苏秦》不仅在编剧上打破单线叙事结构,舞美设计也充满诗情画意;现代越剧《钱塘里》则大胆采用现代着装和口语化对白,取消了传统的水袖和小碎步,让戏曲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
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剧团的“立团之作”《五女拜寿》已经常演不衰40年,成为锻炼青年演员的重要剧目。在传承方面,剧团注重师徒传承,通过一对一辅导提升年轻演员的表演水平。国家一级演员周艳在指导新生代演员何青青时,不仅要求她模仿动作,更注重对角色内心的揣摩,让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越剧,剧团还积极送戏下乡。虽然杭州蝴蝶剧场的演出条件优越,但剧团每年都会安排大量农村巡演。在江口村演出时,戏还没开始就有村民排队等候,现场气氛十分火爆。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一大批越剧戏迷。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艺术追求,这些都是越剧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现代化的舞美设计和贴近时代的题材选择,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同时,他们又始终坚持越剧的艺术本体,不因创新而失去传统韵味。
正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所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剧团的舞台剧创作都应以观众的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契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找准越剧的艺术风格、样式标识与时代的契合点、与观众的共鸣点,以此为驱动来创新尝试。”
随着新版《梁祝》的成功上演,我们有理由相信,越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