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支付互通十年,巨头“各怀心事”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35: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支付互通十年,巨头“各怀心事”

导读: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支付“互联互通”十年大戏有了更为显著的进展。9月开始,淘宝购物终于可以使用微信支付,而微信上也可以直接跳转淘宝进行购物。伴随两大巨头“握手言和”,看似落下帷幕,实则有更多“暗战”沉入水面之下。

存量借力新技术,增量出海搏杀开路

赶在双十一之前,支付“互联互通”十年大戏有了更为显著的进展。
9月开始,淘宝购物终于可以使用微信支付,而微信上也可以直接跳转淘宝进行购物。伴随两大巨头“握手言和”,看似落下帷幕,实则有更多“暗战”沉入水面之下。
虽然从使用体验看,此前巨头们“互通”的诸多门槛和限制已经不再:淘宝上已经可以选择使用微信支付,微信体系内也可以直接打开淘宝链接付款。此外,淘宝天猫将接入京东物流、京东也将接入支付宝支付,并赶在今年“双11”前完成。今天,有部分商家甚至发现,淘宝上已经可以选择使用京东物流了。
然而,从细节处仍能窥见巨头们为迎接“互联互通”各怀心事:比如,淘宝把“微信支付”隐藏在“更多支付方式”的按钮之下,并把“先用后付”设置为用户默认支付选项。
看似互联互通的“十年大战”已经结束,但此后市场份额各凭本事的“新暗战”却才刚开始。

支付产业的“大生意”

为何支付互通的进展历经十年之久?根本原因,这是一盘涉及地盘、市场份额及流量等核心问题的“好生意”,一步都不能退。一旦打破彼此之间的“墙”,“退”的可能就不止一步了。
移动支付网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据了超过94%。如果看交易量,光是2023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达到了118.19万亿元和67.81万亿元。
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都没有公开过确切的营收数字,但从财报、第三方公告里面透露出来的一些侧面数据,依然可以窥见移动支付这门生意的吸引力。
腾讯2024年Q2财报显示,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的收入同比增速再次下滑,仅增长4%。关于增速放缓原因,腾讯在财报当中提到,商业支付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反映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消费贷款服务收入下降。即便腾讯的理财服务收入有双位数百分比的增长,但也抵不过支付增速下滑带来的下降势头,由此可见,支付对于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重要性。
而更早之前,小周也曾尝试分析,保守估算,公子预计腾讯每年有超过1500亿的收入来自金融科技业务,这其中便包含了微信支付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收入。可以想见,支付业务贡献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关于支付宝的营收情况,2023年上海百强企业名单报告透露了一份难得的数据: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总体营收为754.8亿元,在上海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位列第三名。而这家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是支付宝支付牌照的持牌主体。
接近千亿营收级别的生意,已经不多见了,更遑论支付平台背后巨大的流量和平台生意。
横向看金融行业的其他选手,比如民营银行头部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这两家机构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3.61亿元、187.43亿元,比起支付宝的营收,仍有不小的差距。

互通后时代更拼“真”本事

两大“巨头”的市场格局已难以撼动,“互通”后市场争夺战更有赖于“各凭本事”。从目前的打发看,基本上是两手并进:一手技术创新挖存量,一手市场拓新抢增量。
技术上,除了已经普及的刷脸及扫码支付,更多的功能已被推出。
前段时间,支付宝刚宣布升级了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实际上就是NFC技术。支付的行为被简略到只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就可以一步完成支付。在此之前,用户需要打开支付宝App,再点击付款码、扫码支付、输入密码或面容支付,三步才能完成支付动作。
微信支付则在“刷一下”这条路上深耕,不仅有刷脸,还有刷掌支付。按照微信支付最近一次对外的公开回应中提到,刷掌服务目前仍处在内测邀请阶段,并未全面开放接入。此外,天眼查的信息还显示,腾讯正在申请注册“腾讯刷掌”等商标,不过这个商标状态目前仍为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除了技术创新,客户端如何挖掘增量?最直接的方式是“全球化”,即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移动支付“出海”,以及外国人来华支付。
从来华支付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有不少新动作。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前4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20%。
当然,更大的增量空间还是“出海”,对于支付机构来说,更艰难的战事也是支付在海外的本地化。支付宝走得更早、更快一些。早在2015年就与印度电子钱包Paytm合作。
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的跨境品牌Alipay+已经服务了超过百万的全球商户,并且在中国香港、泰国、印度、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了本地版支付宝。而微信支付相对步伐慢一些,公子已知的是,微信支付境外本地钱包已经有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少数几个版本。
市场潜力大,“出海”所面临的监管、合规压力、文化差异等挑战也更大。今年8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网就开出了了对微信香港钱包一则超过87万港元的罚单。微信香港钱包对外回应称,收到香港金融管理局对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执法机构关注的个案未触发“增强型尽职调查(Enhanced Due Diligence)”的行政处罚,对此诚恳接受。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攀升,有望在2029年突破1100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2%。
展望未来,互联互通后的“双巨头”局面,会有变化吗?

——复盘“支付互通”十年时间线——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金额,已经从10.83万亿元增长至816.95万亿元,交易笔数从54.51亿笔增长至11412.97亿笔。放眼全球,找不到对标。但如此庞大的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巨头占据了绝对份额,而移动支付“大战”还得追溯到春节红包大战、打车大战。

2014年

微信支付以春节红包的方式“偷袭珍珠港”,之后随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持续投入真金白银,抢用户、抢市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随着跑马圈地结束,支付互联互通事宜也开始被提上日程,监管层面连续出文敦促。比如2019年9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此后,系列文件出台,持续推动移动支付“互联互通”,但两大巨头的市场地位依旧难以撼动。

2022年10月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推进“路线图”的优先计划和参与模式:重点改善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通过优化各国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而真正改善跨境支付服务的成本、效率与体验。

2023年11月

微信支付宣布完成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通讯运营商旗下支付平台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

2024年3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坚持切实增强各类支付方式的兼容性、包容性,为境内外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支付服务。

2024年6月

微信支付经营收款码开放,微信支付各类收款码实现向银联网络的全场景开放。更早之前的2021年,支付宝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已与中国银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收款码互扫互认。支付宝就宣布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动互联互通,并且当时就完成了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广发银行、Mi Pay等28家银行和机构的开放合作。

2024年6月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便提到,支付互联互通问题就是影响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之一,也是各国支付体系共同面临的难点。杨涛认为,移动支付是支付产业里的“明珠”,在中国的普及率达到86%,位居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领先优势之下,“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

查看原图 429K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