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念”: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与释义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54: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念”: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与释义

“念”是一个常用汉字,不仅在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字源演变、详细释义、古籍训释、字形书法和音韵汇集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个汉字的前世今生。

“念”(拼音:ni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属于常用字。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其字形结构为上“今”下“心”,体现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念”字的本义是思念、想念,同时还可以表示想法、念头,以及读的意思。

字源演变

“念”字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念”写作图1,上部为“今”字,下部为“心”字。金文(图1、2)与甲骨文相似,而战国中山王鼎上的金文“念”上部则为“含”(图3)。学界普遍认为,“念”是一个形声字,其中“心”字作为形旁,表示与心理活动相关;“今”字作为声旁,表示读音。战国金文(图3)中,“含”字也作为声旁使用,因为“含”字本身以“今”为声。

“念”的本义是“现在心中思念”。与“想”相比,“念”更强调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思念。例如,挂念父母、惦念家事、怀念祖国、思念家乡、眷念亲人等,都是“念”的常见用法。这些词都表示因感情所系而经常发生的想念,作用的对象都是已经存在的。

“念”字的意义还扩展到了表示“想法、主意”。例如,“信念”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悬念”指看文艺作品或听故事时产生的关切心情,“妄念”和“邪念”则指不正当的念头。

此外,“念”还可以表示出声地读或诵读,如念信、念报、念经等。在教育领域,“念书”也指上学,上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用“念”来表达。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niàn
动词
惦记;常常想
miss
《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汉·王褒《九怀·匡机》:“抚槛兮远望,念君兮不忘。”张天翼《仇恨》:“他们念着那些不知下落的家里人。”
念旧;思念;惦念;怀念;念念不忘
思考;考虑
consider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宋·欧阳修《诲学说》:“人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郭沫若《北伐途次》四:“德甫坐来的轿夫大约是念到了前途的危险,无论怎样都不愿意再走了。”
怜悯;怜爱
《尚书·多士》:“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
出声地读;诵读
read aloud
《汉书·张禹传》:“欲为《论》,念张文。”《西游记》第三回:“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
念经;念咒;念诵
指上学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念了三年大学,他还是三年前在花街上那个憨气十足的小伙子。”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八章:“你是念过中学的知识分子,应当懂得党的政策。”
niàn
名词
心里的想法;打算
idea;thought
宋·陈亮《与应仲实书》:“困苦之余,百念灰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凡人只有初起这一念是有天理的,依着行去,好事尽多。”
念头;概念;观念;信念;杂念;邪念;一念之差
佛教名词。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memory
《俱舍论》卷四:“念谓于缘明记不忘。”
佛教语。极短的时间
宋·洪迈《容斋三笔·瞬息须臾》:“又《僧祗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Niàn)姓氏用字
niàn
数词
数字“廿”(二十)的大写
twenty
茅盾《子夜》十一:“不多,不多!三个人拼做念来万。”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奴店切(niàn)
常思也。从心今声。

说文解字注

“(念)常思也”注:《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许云:怀,念思也。《左传》引《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从心。今声”注:奴店切,七部。

广韵

奴店切,去㮇泥 ‖ 今声侵1部(niàn)
念思也。又姓,西魏太傅念贤。奴店切。二。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念;部外笔画:4
《唐韵》奴店切。《集韵》《韵会》《正韵》奴玷切,并音𦁇。《尔雅·释诂》:思也。疏:常思也。《释名》:念,黏也。意相亲爱,心黏著不能忘也。《书·大禹谟》:念兹在兹。
又《小尔雅》:无念,念也。《诗·大雅》:无念尔祖。
又姓。西魏太守念贤。
又《转注古音》叶人九切,音狃。《书·洪范》:汝则念之。叶下咎受。
《六书精蕴》:人当念所当念者,故从今。《正譌》:俗作𫝹,非。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注
广韵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书写
【规范提示】“心”的第二笔楷体是㇃(卧钩)。
【写法】“今”宽“心”窄。“今”,“人”居上居中,撇和捺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点笔在竖中线,㇇(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心”,居下居中;第二点在㇃(卧钩)上方竖中线。

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篆书(6张)

隶书(5张)

楷书(9张)

行书(9张)

草书(10张)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念 念 咸 去声 五十六㮇 泥 开口呼 四 次浊 奴店切 niɛm
集韵 念 咸 去声 五十六栝 泥 开口呼 四 次浊 奴店切 nɛm
礼部韵略 去声 㮇 奴玷切
增韵 去声 㮇 奴玷切
中原音韵 念 去声 廉纤 泥 开口呼 次浊 niɛm
中州音韵 去声 廉纤 尼剑切
洪武正韵 去声 二十二艳 泥 奴 次浊 奴玷切 niem
分韵撮要 念 阳去 第二十兼检剑劫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n iəm
先秦 王力系统 侵 n iəm
先秦 董同龢系统 侵 n iəm
先秦 周法高系统 侵 n eəm
先秦 李方桂系统 侵 n iəmh
魏 谈 iam
晋 谈 ia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盐添严凡 iɑm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盐添严凡 iɑm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盐添严凡 iɑm
隋唐 高本汉系统 n iem
隋唐 王力系统 n iem
隋唐 董同龢系统 n iɛm
隋唐 周法高系统 n iɛm
隋唐 李方桂系统 n iem
隋唐 陈新雄系统 n iem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niɛn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ȵiæ̃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ȵiæ̃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iɛ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ȵiɛ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liĩ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iẽ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nie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ȵiɪ 31 阳去 文读
ȵiɒ 31 阳去 白读
吴语 温州 ȵi 22 阳去
湘语 长沙 ȵiẽ 45 阴去 文读
ȵiẽ 21 阳去 白读
湘语 双峰 ȵiĩ 33 阳去
赣语 南昌 ȵiɛn 45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ȵiam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nim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nim 54 阳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liam 33 阳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liəm 35 阳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nieŋ 242 阳去 文读
naiŋ 242 阳去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niɪŋ 44 阳去 文读
naŋ 44 阳去 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