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发现明代学者黄佐家族墓群,填补史料空白
白云山发现明代学者黄佐家族墓群,填补史料空白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白云山栖霞岭发现明代著名学者黄佐的家族墓群,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为岭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生著述丰富,撰写了《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广州人物传》《香山县志》等39种、数百卷著作,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岭南儒学的集大成者之一,黄佐的学术成就和文化影响深远。
此次发现的黄佐家族墓群包括黄佐及其祖父黄瑜、父亲黄畿的三座墓葬。墓群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规格较高,呈现出明显的明代墓葬特色。墓葬采用鸭屎石砌筑,三座墓按南北轴线排列,其中的垄环压顶石、瓦当滴水图案及华表柱等建筑元素,在白云山众多古墓中较为少见。遗憾的是,这三座墓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白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冼永城表示,此次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黄佐墓的具体位置虽然在史料中有记载,但一直未能找到实物证据。墓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也为研究黄佐的生平和岭南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冼永城透露,白云区普查办将把该墓葬纳入重大新发现进行上报,并计划对墓群进行维修和保护。
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评价黄佐为“今天仍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认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重新认识黄佐的历史地位。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则表示,黄佐家族墓群的碑文将为香山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黄佐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雄直恣肆,充满了豪迈之气与深邃的情感。后人尊他为“粤之昌黎”,这绝非过誉之词。他以自己的创作,引领着岭南诗派的发展,门下的“南园后五先生”更是将其诗歌理念与风格传承发扬,使得岭南诗风在明代诗坛中独领风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
登上广州白云山景区,能看到碑林入口处矗立着的广州碑林中最大碑刻,其密密麻麻的碑文便是以骈体文刻写的黄佐所著《白云山赋》。“尔其巅可摩星,下瞰归龙之洞;中悬飞瀑,高垂喷玉之泉。北敞崇台高馆之胜,左参月溪景泰之禅。水石皆异,姿态如仙。睹鹤舒而拟探仙迹,因虎跑而获悟水源……”绮丽奔放的文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走进位于中山市的孙文纪念公园,能看见草地上的黄佐雕像。他手持书卷,扬眉奋髯,博学之气质昭然可见。根据黄佐在嘉靖年间编撰的《香山县志》,可以得知他的祖籍在中山石岐仁厚里一带,祖父黄瑜在县东有“友琴堂”祖居,有祖田70亩,家族还在莲峰山买地以建祠祭祖。如今走进石岐的这条老街老巷,蚝墙青砖像是诉说着百年的故事,却已找不到黄瑜生活的痕迹。
虽然黄瑜很早就移居广州,但他们一直当自己是香山人。据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介绍,黄佐一直对家乡香山很重视,并和家乡保持了一定的联系,他后来专门编撰《香山县志》,他的《泰泉乡礼》先是写给黄氏子弟,之后被作为全县的乡礼典范进行推广,所以,黄佐也是香山重要人物。
黄佐在《香山县志》也记载了家族祖墓的位置:“知县黄瑜祖墓在大北山,考墓在寿星塘。”按当时的县志记载,大北山在香山县东一里,紧挨着莲峰山,寿星塘在县南二十里,附近有梅花水和宋帝疑冢。黄佐在诗词作品《石岐夜泊》中写道“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围碧水涵青天。七星峰峦拥楼堞,北斗照耀开云烟。云烟长自峰峦起,覆露千家连百里。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石岐夜泊白鸥沙,南台缥缈浮梅花。”深深的香山印迹让后人得以窥见数百年前的香山面貌。
在中山市博物馆,也陈列着黄佐的著作,还有他与王阳明论道的塑像。嘉靖年间,黄佐曾与王阳明交游论道,他们围绕心学“知行合一”等思想主张进行辩论。面对当世大儒,黄佐凭借渊博的学识,引经据典,不落下风,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有研究者认为,黄佐作为具有精深造诣并与王阳明有过直接思想交锋的理学家,理应成为明末清初思想史观照的重要对象。
“广州白云发布”关于黄佐家族群墓的视频发出后,不到半天时间,点击量已破30万,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白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冼永城告诉记者,经过确认,此次新发现的古墓群包括黄佐及其爷爷黄瑜、父亲黄畿三座墓葬,均呈现明显的明代墓葬特色。该墓群为鸭屎石砌筑的交椅墓,三座墓按南北轴线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规格高,其中垄环的压顶石、瓦当及滴水的图案及其粗壮的华表柱,均是白云山众多古墓里面少见的。可惜的是,这三座墓均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史料有记载,黄佐墓位于白云山栖霞岭,但一直没有被找到。据冼永城回忆,发现地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土质为极少建墓的砂石头地,找到墓群时,现场的人员都颇为诧异。“看到墓被破坏的现状,我们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真的很难受。”冼永城透露,白云区普查办将把该墓葬纳入重大新发现进行上报,同时对黄佐的生平史料作进一步挖掘和宣传,预计后续会对墓群进行维修和保护。“虽然黄佐家族从黄瑜起就在广州置业和发展,但我相信黄佐没有忘记他的祖籍,所以中山市也不要忘记这么一位人物。”冼永城说道。
过去虽然知道黄佐是中山人,但对其身后之事了解有限,墓群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人们对黄佐的一生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也明确了中山历史上一位重要文化人物的最终归宿,为中山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一笔。“对于研究黄佐来说,墓群的发现意味着有根可循了。”《深中通道——穿越千年文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作者杨彦华在书中花专门的篇幅介绍过黄佐其人,并研究过其家族。杨彦华说,黄佐勤勤恳恳又务实地做地方志的编撰,他的著作非常基础、系统又规范,为记录岭南历史、香山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后人很多都是文化大家,多有著书立说,如果能找到其后人,在赓续香山文脉上,就有非常清晰的文脉传承了。”
胡波也表示,文物普查和史料发掘在历史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黄佐家族墓群的碑文将为香山文化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物证。统筹/隋胜伟 文/见习记者 颜子怡 图/记者 刘万杰◆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