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人沈书枝新作:现代诗句的语言魅力
当代诗人沈书枝新作:现代诗句的语言魅力
“忽地/月亮出来/山丘之上/慢慢慢慢地/谁在走。”
——日本诗人山村暮鸟《月》
这句诗被当代作家沈书枝用作其新作《月亮出来》的书名灵感来源。近日,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沉的思乡情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月亮意象:思乡情感的载体
在《月亮出来》中,月亮不仅是自然界的光源,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正如沈书枝所说:“我当时觉得它很像我,这是我想象的自己走在人生路上的一个场景。我孤独地慢慢地一个人在人生路上走着,我的头上只有月亮,或者说至少有月亮。它温柔地出现在我眼前,让我还觉得有所寄托,有所依靠。”
书的封面设计也巧妙地运用了月亮意象。沈书枝的双胞胎妹妹,一位插画师,以金银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沐浴在月光下的氛围。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姐妹间的情感联系,也象征着故乡的记忆在月光的照耀下缓缓苏醒。
自然景物:童年的记忆与乡愁
沈书枝的笔触细腻而温柔,她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在《蒿饼青团清且嘉》中,她写道:“家乡地处皖南,三月春山发绿,雨水渐多,在雨后烟岚笼罩的山里,映山红花开了。这时节倘若坐车从山中经过,每隔一小会便可望见一丛或几丛幽丽的映山红花,在新旧参差的绿林中,一闪而过。”
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刻画,更凝结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正如评论家所言,沈书枝的文字“不是非常沉郁的,也不是特别‘桃花源’的文字。她的文字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充满质感,同时又具有悠远的感觉,是我们生活内部的复杂的流淌。”
童年回忆: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在沈书枝的笔下,童年回忆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纽带。她不厌其烦地记录着那些看似微小却充满温度的细节:儿时采野菜的乐趣、父母做饭的味道、过年过节的风俗……这些琐碎的回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乡图景,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
在《萤火虫之光》中,她写道:“萤火虫就在这时候悄无声息地飞过来,屁股上米粒样一颗小小的青光,在漆黑的夜空绕出荧荧线条。小孩子看见立刻爬起来跟在后面追过去,一直追到家门口塘埂上,萤火虫像是终于飞累了,停在塘埂边狭长的草叶上。小孩子伸手轻轻一拢,就把它拢进手心里。”
时代的变迁:思乡情感的复杂性
沈书枝的思乡之作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她没有回避时代的变迁给故乡带来的改变。她笔下的故乡不是一味的温情脉脉,而是带着一份清醒和疏离。在《竹子的意义》中,她写道:“小时候家里的竹篮常常破一个大洞,也就那么破着拎着,这是一种因为长期的贫穷而带来的几乎对生活里一切的不便都习以为常的忍受。”
这种对乡村贫穷和清苦的描写,让思乡情感变得更加真实和复杂。正如她所说:“我是一个如今置身其中,但却只有过去与之发生联结的人,并且‘似乎确定无疑的是,我终将会离开这里’。”
现代诗歌:思乡情感的新表达
与古代思乡诗相比,现代诗歌在表达思乡情感时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古代诗人多借助明月、秋风、孤雁等传统意象,而当代诗人则更注重个人化的体验和细节的刻画。沈书枝的《月亮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童年回忆和时代变迁的描写,让思乡情感更加立体和丰富。
正如评论家梁鸿所说:“‘月亮出来’有一种动态的感觉,月亮慢慢地升起,慢慢地安静,慢慢地到达深夜。有一种万物都在,又都很安静的感觉。”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魅力,让现代诗歌在表达思乡情感时,能够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结语:思乡,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和情感,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当代诗人沈书枝的《月亮出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沉的思乡情感,为我们展示了现代诗歌在表达这一永恒主题时的独特魅力。在她的笔下,月亮、自然景物、童年回忆和时代变迁,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思乡图景,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引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