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历史的解读者还是权力的追逐者?
当年明月:历史的解读者还是权力的追逐者?
当年明月,这个名字在历史爱好者中可谓如雷贯耳,最近关于他的传言也充斥网络。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将明朝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当年明月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时,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财务自由背后的仕途抉择
据网络上的消息,当年明月的版税收入合计超过了4200万。在许多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笔巨额财富,足以让人实现财务自由。事实上,只要书还在加印,版税就会源源不断,这似乎为当年明月的财务自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年明月在不到30岁就实现财务自由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投身仕途,深耕官场,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升迁。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真正看透人生的人,又怎会如此执着于仕途的晋升呢?
当官的目的无非是升官发财,尽管有人会高呼为人民服务或实现远大理想,但在现实面前,这些美好的愿景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当年明月的选择,似乎与他书中所流露出的开悟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解读
《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当年明月的代表作,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朝的历史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书中的内容时,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为皇帝的专制行为辩护
在书中,当年明月对朱元璋和朱棣的血腥杀戮等专制行为进行了辩护。他写道:“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他的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其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如果我们联系朱元璋少年时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朱棣的残忍杀戮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
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在为皇帝的暴政寻找借口。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但这种权力并非天授神权。一个人是否该死,应该取决于司法审判而非皇帝的意志。朱元璋和朱棣的滥杀行为,导致了言路闭塞,集权程度加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当年明月却试图以“人性”的视角去掩盖他们的过失,这无疑是对历史的曲解。
第二,以阴谋诡计解读历史人物
书中还常常以阴谋诡计、权术厚黑来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在讲述徐阶与严嵩的权力争斗时,当年明月将徐阶的动机归因于为夏言复仇。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夏言死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而严嵩失势则是嘉靖四十二年以后的事。徐阶既非夏言的学生,也与夏言没有多少直接交集。将徐阶的行为归结为十几年的隐忍复仇,未免过于牵强附会。
事实上,徐阶与严嵩的争斗,不过是两个抢着跪皇帝的大臣之间的权力博弈而已。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上位,而非所谓的“大棋”。嘉靖后来的早逝,使得徐阶未能成为第二个严嵩,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争斗的本质。
第三,对历史人物的错误评价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存在诸多错误。例如,因直言犯谏而死的解缙,在书中被描绘成了政治投机分子;明代数得着的贤相张璁,被写成一个小人;颇有政绩的明宪宗朱见深,在书里却成了一个不堪的昏君。
书中不喜欢言官,贬斥直臣,褒崇“擅于权术和两面通吃式的人物”。这种评价标准,显然与历史的真相相去甚远。用成功学、厚黑学的观点来给身处复杂环境的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是否真的切中肯綮?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所谓的世故、变通,也可以用另一个词“不择手段”来代替。
三、《明朝那些事儿》的性质定位
尽管《明朝那些事儿》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明朝的历史故事,但这部作品并不能算作正史。它更像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夹杂个人情感与类型小说笔法的历史札记。当年明月以其斐然的文采,让这部作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写得精彩并不等于看透历史,大受欢迎也不等于对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看透了历史?不能仅仅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然而,他也曾说过:“权力是一种诱人的东西,但得到了权力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在权力的游戏中,一旦参与,就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失败或死亡。权力赋予人们尊严的同时,也让他们变得自私。”
那么,当年明月的成功标准到底是什么?他所追求的,究竟是历史的真相,还是权力的荣耀?一个二十几岁就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本可以有更多选择,却为何要投身于那充满尔虞我诈的仕途之中?这是否真的是一种病态的执着?
四、结语
当年明月,这个曾经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历史写作者,如今却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让我们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解读的另一面。在追求权力与财富的道路上,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放弃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当年明月的选择,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而我们,又将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