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估指南下,幼师如何做好观察记录与倾听
新评估指南下,幼师如何做好观察记录与倾听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颁布,不仅推动了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们如何通过观察与记录、一对一倾听等方式,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在2023上海学前教育年会上,理论研究者与一线实践者就此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观察与记录中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左志宏:“专业发展”是值得每一位幼儿园教师付出毕生精力去解决的一项重要难题。除了“弹唱跳画说”等专业基本功之外,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正悄悄发生着改变。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作为一项关键指标,并在其48个考查要点中强调了“观察”的相关要求。对此,一线教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卢世轶:我园组织教师对《评估指南》中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评估指南》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要求,特别是“师幼互动”方面,与我们所理解的“教师与幼儿在语言和行为上的接触与反馈”有所不同,它要求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给予幼儿各种各样的支持。以“师幼互动”关键指标下的“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考查要点为例,教师都知道要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但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带有随意性,且较少认真思考“什么是必要记录”,由此往往会在后续梳理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然,一线教师对于《评估指南》所提出的新的专业发展要求仍有所疑惑。
徐 臻:针对《评估指南》提及的“必要记录”这一要求,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实践尝试。在此过程中,大家发现“必要记录”是因人而异的。
许 玭:从徐臻园长的分享中可以了解到,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必要记录”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在区 层面上,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教师破解观察和记录的难题。在一次区域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师幼互动”,而且大家的迷茫点也不尽相同。对此,我们聚焦幼儿园每天都要做的观察、支持、分析,允许教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的对象、内容是丰富多元的,鼓励教师自主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瞬间;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用纸笔记录,也可以借助各种设备进行可视化记录。也就是说,《评估指南》所强调的“必要记录” 并不是对所有教师的统一要求,我们应将“自主权”还给教 师,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与记录。
姜 勇:不过,有教师表示,日常的文案工作已经很多了,还要进行观察和记录,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观察和记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前景。以往我们所说的“观察”主要是狭义上的“用眼睛看”,目前学术界对于“观察” 的认识从“看”转向了“听”“触摸”等。比如,一位教师请幼儿在“百宝袋”中摸一种水果,然后描述所摸到的水果的特征。一个幼儿在操作后说:“摸上去是一粒一粒的 。”教师猜测是“ 葡 萄 ”,但实际上是“ 橘子”——闭着眼睛去摸,橘子表皮带来的触觉感受就是“一粒一粒”的。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现了广义上的“观察”:听的能力、触摸的能力、同感的能力、共情的能力等。在英文翻译里, 这种“观察”不再是“看”,而是更多地使用“感觉”(feel),即重视感知觉。它强调教师从以往关注“看到了幼儿的什么”,转向“是否看到幼儿‘会说话的眼睛’”“是否听到幼儿的轻声诉说”“是否感受到幼儿的欢呼雀跃”“是否触碰到幼儿的内心世界”。“观察”概念的改变更加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正如陶行 知先生为中华儿童教育社所作的《教师歌》里提到的,“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你变成了一个小孩”。
就“必要记录”而言,我认为每位教师都有一份自己的“必要记录清单”。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召集教师先通过头脑风暴,列出自己的“必要记录”情况,然后通过课程审议的民主决策过程,集体讨论并梳理出每位教师特有的必要记录和集体共识的必要记录。过程中,每位教师也能够融入团队的共同发展。在我看来,“必要记录”应具有以下特点:①主动性,能够激励教师主动、积极、自由地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想法;②智慧性,能够帮助教 师提升教育智慧;③个人性,能够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且科学的个人教育理论。此外,“必要记录”还应体现真实性,那些为了应付检查而不是来自内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深思熟虑、对自我成长负责的记录,都不是“必要记录”。
左志宏:教师首先要转变对“观察”的认知,不能将“观察”局限在狭义的理解上——只是通过视觉信息的捕捉来发现幼儿,而要通过看、听、触 摸等多个通道,全面、立体地去感知、理解幼儿。其次,要认识“必要记录” 本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专业特长和个性特点的教师,“必要记录”的出发点也应因人而异。教师应了解自己、解析自己,找准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和目标等,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做好一对一倾听
卢世轶:《评估指南》要求“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尽管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有许多与幼儿的互动机会,但这些互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确保真正的沟通。如何有效地进行一对一倾听?教学活动中的哪些环节适合一对一倾听?这是许多教师困惑的问题。
徐 臻::在探讨一对一倾听时,我园教师提出了疑问——“面对三十多个孩子,若深入倾听每个孩子,日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是否会受到影响?”我认为,一对一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键在于其质量而非数量。若将倾听视为任务,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削弱教师的专业热情。因此,我园并未给教师设定一对一倾听的数量要求。倾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应将幼儿视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如此,幼儿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更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而教师也能收获来自幼儿的惊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卢世轶:我们往往过于聚焦“如何做”,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为何而做”。一对一倾听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因此,具体采用何种倾听手段并非重点。持续对幼儿保持好奇,并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是确保一对一倾听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左志宏:两位教师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现象——霍桑效应。这一效应源自霍桑工厂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者们曾试图通过调整工作环境、薪资、休息时间 等因素来提升生产效率,然而效果并不显著。直到他们开展了“谈话实验”,让工人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感受到工厂的关心与尊重,生产效率才得以大幅提升。一对一倾听也是如此。如果教师的倾听仅限于幼儿的单方面表达,缺乏双向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幼儿可能难以敞开心扉,教师所能获取的有效信息也将大打折扣。此外,一对一倾听不仅是师幼间的沟通桥梁,更是加强情感联系与相互信任的宝贵机会。因此,教师不应将其视为一项“任务”,而应投入真心去倾听、理解、反馈,从而与幼儿建立起更加深入的认知与信任。
许 玭::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我们反复强调一对一倾听的关键在于“倾听”。通过倾听,教师能够打破刻板的集体化教学模式,从关注班级群像转向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每一次的一对一倾听中,教师应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和被支持。幼儿对于情绪和情感的感知非常敏锐,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诉求被教师重视时,会展现出 自然的反应。例如,有位教师每天都与同一个幼儿进行一对一倾听。养成习惯后,教师某天忘了和他交流,他便主动问教师:“老师,今天你怎么没有问我问题?”这说明幼儿能感受到教师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倾听时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捕捉和回应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尽管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能已经形成了独特且高效的教学习惯,但我们仍需要注意过于依赖惯性思维所带来的弊端。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需求和瞬息万变的情感世界,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走流程”,而要时刻保持警觉,以捕捉这些包含信息的瞬间,真正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世界。
姜 勇:我认为,倾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曾负责翻译过一本由澳大利亚教师撰写的书,书名为《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书中深刻地指出,倾听并非技术层面上的难题,其核心在于是否注入了爱与尊重。通过教师的分享,不难发现幼儿拥有超乎成人的观 察力。当教师以机械的方式多次询问时,幼儿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教师并非真心关注,只是在“例行公事”。例如,在一次情境调查中,调查者每次都会告知幼儿:“今天老师和你玩一个游戏。”然而,在第五次造访时,有幼儿直接问道:“老师,你到底来测试什么?”这充分表明幼儿能够洞察教师的真实态度。电影《我是山姆》中,智商仅相当于七岁儿童的山姆面对法官和教育官员的质疑——“你的女儿十四岁时,她的智力将超越你七年,你有信心和能力去陪伴她,支持她的成长吗”,只以一句简单的话回应:“我知道一个好父亲需要做的是倾听,即使听不懂,也要假装听。” 教师们也应当学习山姆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倾听、被理解。当幼儿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时,教师能够立刻进入角色,成为他们的依靠和慰藉。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在教师的追问下被动回答。简而言之,我们应当成为真正热爱幼儿、愿意倾听他们心声的教师。
左志宏:几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让我们了解了关于一对一倾听的有效做法。首先, 它需要教师从对幼儿整体的宽泛关注,转向对个体的深入了解。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整体,而是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与关怀,实现从面到点的全面关注。其次,倾听既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倾听背后的爱和态度。对于幼儿的爱和态度是真正支持教师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成为一个有情感的倾听者。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够真正地敞开心扉表达他的本真,教师才能够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注:本文来源于《上海托幼》,参与本次研讨者:左志宏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姜 勇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许 玭高级教师虹口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徐 臻 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卢世轶 高级教师静安区安庆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