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开放,六百年运河文化焕发新生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开放,六百年运河文化焕发新生
今年7月,位于山东济宁任城区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承载着数百年运河文化记忆的遗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的空间。
河道总督署:运河治理的中枢
河道总督署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明清两代管理运河、治理黄河的最高行政机构。作为国家河道管理的最高机构,河道总督署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的运河治理历史,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运河治理的指挥中心,更是南北漕运的咽喉要地,对维护国家漕运畅通、保障京城粮食供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址公园: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遗址公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道总督署遗址建设而成,是一座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遗址公园。公园占地约4.5公顷,整体布局严谨,景观设计精妙,充分体现了“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
漫步公园,一条名为“大运步道”的特色道路将历史遗迹紧密相连,勾勒出独属于“运河之都”的浪漫与韵味。公园内的秀水、绿树、小桥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古今交融的独特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让游客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感受运河文化。
创新展示:让历史“活”起来
位于公园东南位置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是遗址公园的核心建筑。展示馆共分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除序厅外,共分“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与“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六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明清三代国家河道管理最高机构的历史,多维度讲述“运河之都”的悠久历史以及运河的变迁与辉煌。
一进门,游客就能看到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通过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生动再现了河道总督署的前世今生,以及历任总督的治水举措。馆内的设计和陈列也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体验,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互动式触摸屏、VR虚拟现实设备等多种方式,让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
文化传承:打造运河文化新地标
自正式开放以来,遗址公园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览打卡,平均每天有8000多人次。尤其在暑期和十一假期,更是有众多省内和省外的研学团队来学习参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运河文化,公园还定期举办“流动博物馆”、睦邻市集等主题文化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蛋雕、剪纸、糖画、面塑等传统技艺,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济宁是一座因河而兴、因水而盛的城市。任城区作为整个运河的河道中枢,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设计开发更多研学课程、公益讲堂等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沉睡数百年的遗址焕发蓬勃生机,彰显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不仅为济宁增添了一处新的文化地标,更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