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攻克煤炭开采保水难题,矿井水利用率达70%
内蒙古攻克煤炭开采保水难题,矿井水利用率达70%
内蒙古自治区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针对内蒙古不同地质成因煤田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的“煤-水”矛盾,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为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破性技术成果
项目团队研发了基于流场-水化学场-同位素场的矿井水来源识别技术,该技术的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了7%12%。同时,项目还形成了涵盖源头减损、分类处理、高效利用三大类别的14项“保水采煤”技术措施清单。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使采煤工作面地下水源头减损5%15%,矿井水处理与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
技术示范应用
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内蒙古多个矿区得到示范应用。例如,《矿区管控含水层疏干量预测方法及装置》《煤矿采空区水文地质参数采集系统及其方法》等技术成果,已在东胜煤田、桌子山煤田、元宝山煤田等6个矿区成功实施。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煤炭开采中的环保难题,还显著提升了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率。
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开展露天煤矿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矿井水保护与利用三年滚动规划,明确了矿井水保护与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自治区还实施了水位下降治理方案评估、矿区地下水静储量评估、矿井水多级回用方案等具体措施,为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绿色发展新路径
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技术的新突破,不仅有效解决了煤炭开采中的环保难题,更为全国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内蒙古正在探索一条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随着更多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内蒙古有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推动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