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回族: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独特文化印记
泉州回族: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独特文化印记
泉州,这座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明珠”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在这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泉州回民,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唐代至今的沧桑巨变。他们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族群的迁徙史,更是一部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动写照。
泉州回民的历史渊源
泉州回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吸引了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据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曾派遣弟子四人来华,其中两人最终安葬在泉州东门外的灵山,其墓即今之“圣墓”,这无疑说明了伊斯兰教在当地历史上的地位。
中唐以后,侨居泉州的外国人更多了,当时的一些诗文对泉州五方杂处的景象也有所描写。中古时期,侨居泉州的外国人多有信奉伊斯兰教者。据传,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曾遣弟子四人来华,其中两人分赴广州和扬州,另有两人则到泉州。此二人最终殁于泉州,被葬于东门外之灵山,其墓即今之“圣墓”。[10]无论此说可信度如何,圣墓的存在无疑说明了伊斯兰教在当地历史上的地位。
许多人对大量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为什么在元以后不见记载感到兴趣。的确,数量如此之多的外国侨民从历史记载中顿然消失确有令人费解之处。不少人认为,文献记载的发生在元末泉州、肆虐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11]之乱,对当时生活于泉州的外国人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关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学者曾有探究,此恕不赘述。总之,在历经那场由波斯武装商人集团挑起的,使包括外国穆斯林侨民在内之全城所有生灵涂炭的动乱之后,泉州的外国人聚居区不复存在。外国侨民纷纷外逃,而那些因与当地人通婚成家,定居泉州或已历经数代者,则只能就近逃避。[12][13][14]一般认为,这些人的后裔构成了今日之泉州回族。
称谓的演变:从“蕃客”到“回族”
在泉州回民的历史中,称谓的演变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唐宋时期,泉州的穆斯林商人被称为“蕃客”。元代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回回”成为常用的称呼。明清时期,“回民”这一称谓逐渐固化,并延续至今。直到近现代民族识别后,“回族”才成为官方和学术界的正式用语。
文化融合:独特的泉州回族文化
泉州回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最著名的当属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净寺的穆喀纳斯装饰门楼建于1310年,保留了极其完好的波斯风格,是中国内地清真寺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泉州,还能看到更深层次的跨宗教、跨文化共存的现象。不同宗教的礼拜场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这是一种高度开放。例如,在妈祖庙“天后宫”里,你会在后厅的入口处找到两根石柱,上面刻着印度教的雕花。在佛教寺庙开元寺里,也不乏印度教的元素。在回族聚居地郭厝村,有一座当地中式风格建造的郭氏宗祠。不远处的一座佛教寺庙里,却有着阿拉伯风格的香炉。因此,可以说,泉州的宗教和文化多样性已经达到了中华文明所追寻的有关和谐的理想境界。
现状与未来:泉州回族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回族人口约有153人,分布于33户人家中。近年来,随着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提升,回族文化作为泉州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重视和发展。泉州回民的历史不仅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动例证。在全球化的今天,泉州回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继续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