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数字赋能,心理家访为学生心理健康护航
实地探访+数字赋能,心理家访为学生心理健康护航
近年来,“心理家访”作为一种新型家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它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心理家访成为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心理家访,老师们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此外,积极家访的引入,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会议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什么是心理家访?
心理家访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家庭访问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其目标是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家庭成员的自我调节能力,解决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心理家访的重要性在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家访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心理家访的具体实施
案例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
小邓是一位来自浙江的女生,就读于某专业。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家中还有妹妹和弟弟,家庭经济拮据,主要依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尽管家庭情况困难,小邓的学习成绩优秀,她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活动。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和自身健康问题,小邓的心理状态出现了波动。辅导员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心理引导与支持:定期与小邓进行谈心谈话,引导她正向思考,确保心理状态保持平稳。
家校联动:与小邓的母亲保持联系,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家校合作,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经济支援:将小邓纳入贫困库,申请特殊补助金2000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她的优秀学习成绩还使她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缓解了经济压力。
心理疏导: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持续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心理状态,确保健康发展。
社交与团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团队,避免长时间沉浸在低落的情绪中,激发正向能量和社交活力。
经过系列帮扶,小邓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性格也变得较为开朗,按照自身的规划发展自我,担任班级负责人,心理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缓解,学习成绩良好。学院也通过各种渠道树立学生励志成才的榜样模范,引导和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感恩奋进。
案例二:大数据助力精准家访
浙江省永康市在当地教育局的推动下,推出基于大数据的“幸福1+1”家校共育平台和精准家访方案,整合实地家访和数字家访优势,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家访改革,实现精准预测、及时预警、精准助力,同时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养育观念和智慧的养育方式,增强家访和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
“幸福1+1”家校共育平台系统主要从“问”(数据采集与分析)和“向”(数据应用与反馈)两大模块来进行设计。通过家庭养育环境评估、学生日常行为观察、学生心理测评、教师胜任力评估等多元数据采集,平台系统可以为学生、家庭和教师描述精准的数字画像,并以教育科学作为智能分析依据,为家访提供策略支持。
依托“幸福1+1”家校共育平台,可将“家庭养育环境评估→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面向家长的育儿知识推送+面向教师的家访策略指引)→决策实施→评价反馈”这一系列工作链条串联起来,既为家长免费提供一个线上学习平台,又为教师提供一个提升家访和指导能力的平台。家长可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评估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练习亲子沟通的技巧,并得到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师则通过平台的胜任力评估与线上培训,提升自身的家校沟通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等。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进一步校准预警数据,结合平台提示,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关爱。教师还可通过“幸福1+1”平台,将学生心理评估、家庭养育环境、日常行为观察等数据与家访工作相匹配,参考平台提供的关注要点,完善家访前的自查清单,输出学生家庭数据报告,做到访前心中有数。家访时再结合平台给出的家访建议,从家庭教育方面加强对家长的指导,针对学生家庭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平台会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方式、干扰指数、父母期望、家庭支持四个方面推出“每月学习主题”,帮助父母学习和成长,从而提升养育孩子的水平和家庭环境适宜度。
通过科学运用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智能工具,学校可以加强对平台数据信息的动态采集、归类、分析及运用,做好问题反馈以及典型案例梳理,充分利用平台的辅助功能,做好精准把脉和精准测评,主动作为,及时干预,实现更为高效的家校共育。
“幸福1+1”平台可以说为教师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家访工具,帮助教师更轻松地完成家访任务,减轻了其工作负担。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家访数据记录和信息查看,形成学生的详细家访报告留档,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同时平台结合前沿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及教师的实践经验提炼了供教师参考的家访策略,形成“访前有数据、访中有策略、访后有成效”的工作格局。
面临的挑战
尽管心理家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专业能力要求高:心理家访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隐私保护问题:在进行心理家访时,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资源有限的学校,可能难以提供足够的心理家访服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确保心理家访的普及和质量。
政策支持和未来展望
为推动心理家访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例如,贵州省民政厅、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
- 学校组织班主任以实地家访为主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 儿童督导员每年与困境儿童家庭至少联系1次
- 儿童主任每个月至少联系1次、每3个月至少入户走访1次
此外,政策还强调要加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医学高等院校开办精神卫生相关专业,加强儿童工作者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
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心理家访将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心理家访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