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山景区如此美丽动人,这群美丽的深蓝精灵功不可没
江郎山景区如此美丽动人,这群美丽的深蓝精灵功不可没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该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水共治”新模式。
2011年春天,江山市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未因此受到破坏。在钱江河边,尽管正值春季涨水期间,河水汹涌澎湃,但并不十分浑浊,这表明上游的植被保护良好,水土保持状况优良。河两岸连绵的山丘上,万木葱茏;河滩堤坝上,春花烂漫,鹭鸟翩飞,呈现出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2014年深秋,江山市环保局详细介绍了该市以“3133模式”全面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的举措。江山市坚持“三个导向”高起点治水、瞄准“一流标杆”高标准规划、紧盯“三组镜头”高质量整治、突出“三类工程”高强度建设,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努力实现城乡水环境同治同变同美,确保一江清水送出江山,形成了具有江山特色的“五水共治”新样本。
坚持“三个导向”高起点治水
江山市坚持问题导向,变“要我治水”为“我要治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势利导,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治水的薄弱环节、关键问题抓起,在问题倒逼中推进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
江山市坚持项目导向,变“图上治水”为“现场治水”。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全年排出治污水项目114个,其他治水项目84个,总投资额近4亿元,努力做到河河有亮点、镇镇有重点、村村有项目,全力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
江山市坚持改革导向,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创新资金筹措、工程监管、资源配置、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差异化资源配置机制,以乡镇(街道)交接断面为节点,按照水质来计算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贡献率和污染率,实行考核奖惩。削减“三公经费”30%以上用于治水,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捐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治水,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举办首届江商大会,倡导江商回归治水。
瞄准“一流标杆”高标准规划
江山市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统筹实施“五水共治”。以“共建生态家园”行动、“清洁家园”运动为载体,按照“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常态、治污效果良好”要求,科学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域总体规划,做到先谋后动,有序建设。到2016年,全市主要河道水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COD和氨氮排放量达到省市考核的目标和要求;全市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江山港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江山市以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为重点,明确新三年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工业污染治理新三年行动计划,严禁高能耗、重污染项目落地,严控氮磷污水排放量大的项目,坚决关闭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工艺、设备。制定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江山市整合推进一批流域性、区域性、综合性大项目,以大项目推进大治水。实施城镇治污设施、河道整治修复、节水型社会建设、防洪工程、城镇排涝、工业污水整治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饮水安全等10大专项。一季度基本消灭垃圾河,整治河道内水环境面积1500亩。实施江山港分段治理和三卿口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疏浚河道50公里。推广利用沼肥面积1.5万亩,推进村中场、江山港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等重点区域生猪养殖场整规“百村整治”行动。新建集镇污水管网30公里,抓好碗窑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6.6万亩。
紧盯“三组镜头”高质量整治
江山市严格落实“河长制”,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选出363名“河长”,排查河道污染情况,分析污染成因,实施“一河一策”,并在各个河段重要节点设立“河长公示牌”,建立黑臭河道整治挂牌督办制度,推进江山港等32条主要河道综合整治。建立“一企一证一卡”的企业排污控制新模式,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化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原址整治提升,2015年底前完成电镀企业和富达、三晟等化工企业搬迁入园,2016年底前完成江化股份公司搬迁入园。
江山市继续加强砂石资源管理,全面禁止河道采砂,推进矿制砂设点布局,实施江山港大泽玙、五百湖等生态湿地建设。推行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发展生态渔业,推进白水坑水库、峡口水库“无人区”建设。全面实施种植业肥药减量工程,深入实施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等两大工程,推广水禽旱养项目,到2015年底,生猪饲养量从去年的179万头缩减至150万头以内。
江山市树立城乡水环境治理典型模式,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村民自治和屋场管理的“日月样本”、村企结对建治同步实现大变大美的“耕读模式”、党建引领齐抓共管的“大陈经验”,网格化管理、表格化评比的“峡口盘点销号治水法”。推行人工湿地与无动力厌氧、微动力组合模式等工艺,因村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确保村级污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到位。评选节水型社区、校园,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
突出“三类工程”高强度建设
江山市加强第二污水处理厂、鹿溪污水处理厂提标及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实施纳管截污到企和农村污水纳管到户工程,推进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高新技术园等园区管网建设和农村雨污分流建设。两年内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江山市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城区排涝整治工程,重点消除西山路南二街交叉口、江东大道城中路交叉口等易涝点及城北片区和江东片区的水系改造。城市规划区、集镇规划区、万亩以上农田防洪要求分别达到50年、20年、10年一遇的标准。
江山市完成第二水厂、峡口水厂扩建和廿八都镇饮用水工程提升改造,科学谋划并启动调整全市饮用水主水源地工程,形成以峡口(白水坑)水库为主供水源、碗窑水库为备用水源的城乡供水格局,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大独立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力度。
如今的江山市,蓝天白云下,江郎山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江山市的治水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