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季,如何科学应对头疼头晕?
流感高发季,如何科学应对头疼头晕?
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季节。近期监测数据显示,甲型流感H1N1型病毒成为主要流行株,不少人感染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其中,头晕症状成为新焦点,让不少人心生疑虑:是不是出现了"新毒株"?对此,专家表示,这并非新毒株所致,而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症状之一。
流感为何会导致头疼头晕?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流感发病后,往往会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与病毒的侵袭机制密切相关。
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毒会迅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并释放到血液中。病毒大量复制后,会随血液循环散播到全身各部位,引起全身症状。同时,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后会启动防御机制,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物质会引起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如何有效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李侗曾表示,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在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降低发生重症和传染给周围人的风险。建议接触过流感样症状者后出现症状的人群及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充足水分:多喝温水有助于缓解症状,也可以在水中加入蜂蜜或柠檬,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合理膳食:保持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适量补充蛋白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控制环境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注意通风换气。
中医调理:可以尝试按摩迎香穴、泡脚等中医方法缓解症状。但这些方法只能作为辅助,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基础病患者、肥胖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是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引发肺炎,或发生相关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基础病病情波动,增加住院治疗可能。
对于儿童,轻症病例可居家隔离,并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遵医嘱接受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多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均衡饮食、注意保暖;重症病例或流感并发症病例需住院治疗。
科学预防是关键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
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环境防护: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去时建议佩戴口罩;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如症状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
2024年流感流行趋势
相比2023年,2024年同期流感发病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4年第51周)》数据显示,2024年12月16日~22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北方省份上升趋势尤其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从流行病学来看,流感流行也存在"大小年"之说。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解释,这主要与流感病毒的变异有关。一般而言,在流感病毒常年有流行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流感病毒的变异相对较小,人群的预存免疫依然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流感往往会间隔较长一段时间才会大流行。如果去年大流行导致很多人感染后有了免疫力,在去年和今年的流感病毒主要流行株相似的情况下,之前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保护作用,就会导致易感人群数量减少。
2024年是否是流感"小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相比2023年,2024年的流感流行期来得"更晚"。2024年流感感染人数是从12月中旬开始增加的,比2023年晚了一个月,因此累积下来导致感染人数低于同期。流感的流行情况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气温、疫苗接种率等。流感流行情况每年都有波动,如果后期天气变冷,也可能会持续至2025年2、3月。
流感是相对常见疾病,建议公众尽量以接种流感疫苗、加强个人防护来预防。对于健康成人和儿童,不推荐"预防性"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