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善恶的彼岸》:这9句人性箴言,大道至简,直击人心
尼采《善恶的彼岸》:这9句人性箴言,大道至简,直击人心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86年。在这本书中,尼采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本文精选了书中的九句精华语录,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观点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西方有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为了摆脱厄运,村庄每年都会派一个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数年过去,无一人生还。有一年,在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他发现,恶龙所在的地方,铺满了金银财宝。而英雄用剑刺死恶龙后,被这些珠宝深深吸引。慢慢地,英雄长出了鳞片、尾巴和触角,变成了新的恶龙。
这个故事,引发了尼采对人性的思考,在书里,他写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生总是充满着困难和挑战,与之对抗带来的疲惫和内耗,无一不在消磨着我们的初心和坚持。更痛苦的是,你走着走着,就会开始在抱怨中产生戾气,在沉沦中消磨时光,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俗人烂事造成的负面情绪,就像吞噬你能量的深渊,唯有远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远离杂念和负能量的干扰,避免在失控中走向沉沦,你才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坚守住你的初心。
2. 善良不是廉价的,善良的前提是善待自己
尼采在书中提到,良心无比敏感的人,会为每一次违背良心而脸红。一个人的良善,就像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无形,却时刻束缚着我们,甚至绑架着我们,逼我们为了道德“完美”而牺牲自己。
可是现实中,太多人有着被善良反噬的经历:工作上,你主动加班担责,忙到昏天黑地,同事却借此甩活:“能者多劳!”生活里,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一旦你狠不下心推辞,便会被别人利用。交往中,你为了迎合别人而活得小心翼翼,对方就会顺势忽略掉你的感受,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太多农夫与蛇的故事,让我们越看得明白:“善良不是廉价的,善良的前提是善待自己。”
所以尼采才在书里说:训练自己的良心时,它既吻我们,也咬我们。不要用你的良善,去挑战复杂的人性,世态人情中从不缺泛滥的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在保持善良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善良变得有底线、有尺度、有锋芒。这样的善良,才能既能守住本心,又能够保护自己。
3. 滚滚的欲望,会堕落自身;过度的贪婪,会令人下沉
尼采的哲学精神导师叔本华曾说:“人,就是一团欲望。”在这本书里,尼采却丰富了导师的说法:“人们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
过于追逐欲望,欲望便成了负累,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欲望太重,拖累的只能是自己。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讲过一个故事。朋友送给他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他穿上华美的睡袍在家里走来走去,突然感觉家里的椅子、书架、窗帘,甚至地毯上的针脚都粗陋不堪,配不上自己的睡袍。于是,他换掉了所有的家具。家里焕然一新后,他才惊觉:“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因为一件睡袍,他做出了一系列失控的改变,导致无心去干其他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狄德罗效应”,也叫做“越有越不满足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为每一次欲望买单,其实放纵的是心中的贪念,付出的是下一次更大的消耗。滔天的欲望,会堕落自身;过度的贪婪,会令人下沉。只有把多余的妄念抛开,让思想和灵魂真正丰盈起来,才能承受住一切诱惑与迷失,为生命带来真正的蜕变。
4. 进步和幸福是自己的,都与他人无关
尼采在书里提到这样一类人,当他们看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眼神就会变得特别犀利,甚至可以从鸡蛋里挑出骨头。他还指出,这些人中不乏博学多才的学者,但也避免不了气量狭窄,充满嫉妒之心。
如果说嫉妒是在竞争社会中人类暴露的本性,那么比较,往往是嫉妒产生的根源。读书时比成绩,上班时比工作;年少比家境,长大后晒娃……比较无处不在。当我们发现别人在某方面超越了自己,拥有了自己所没有的成就,嫉妒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可是,比较没有终点,人若沦陷其中,就永远不会感到快乐。比赢了,除了一时的胜利和优越,对自己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比输了,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把自己困于内耗身心俱疲。在比较中,对别人身上的美好视而不见,心里涌动的都是不喜、不满;对自己身上的优势也抛诸脑后,嘴里嚷得都是不甘、不忿。
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进步和幸福是自己的,都与他人无关。忽略别人的影子,找到自己的节奏,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5. 活着最好的支撑,就是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书中有句话写道:“每个深深遭受过痛苦的人,会从理智上变得桀骜不驯和怀有厌恶之情。”那颗破碎而又自卑的心,总能轻易将人推向叛逆不羁、自暴自弃。比起遭受的痛苦和挫败,他们其实更加害怕被贬低和否定。
想起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一个有着过人数学天赋的青年,威尔。从小被父母抛弃,让他将童年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过错。这样的自责,让威尔长大后,明明可以通过天赋改变命运,但始终觉得自己不配过更好的生活。所以,明明生活开始向好,他又自暴自弃泡酒吧、鬼混、打架,甚至差点进了监狱。
直到后来,威尔遇到了一位数学教授,对方看穿了他厌世外表下的脆弱。在教授悉心开导下,威尔终于能释放出那颗自卑而怯懦的灵魂,自信地去迎接新生活。
威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的打击,而是自身的心态。当你不再相信自己,就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淖中。做事成功了,有自我怀疑的惶恐;做事不成功,又加重了“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活动。其中积累的沮丧和气馁,让人轻易地忘了自己为什么活着。而活着最好的支撑,就是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拥有足够强的信心与勇气,你才能逃出自卑的牢笼,走得更加坚定。
6. 想要真正看清一个人,就得褪去华丽的外表,去看他在最无助时的所作所为
世界上,最难看清的是人品,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尼采在书中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哪怕是那些高知人群,身份和学历带来的光芒,会成为他们的面具,遮挡住他们真实的样子。唯有当他们才华衰退时,你才能看清他们的本性。
才华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是一个人真实品性的藏身之处。想要真正看清一个人,就得褪去华丽的外表,去看他在最无助时的所作所为。一个人风头正盛时,大多人只能看到他表面的风光,忽视他内在的不堪。只有面对挫败和低谷,一言一行才能显露出他本身的真面目。那些真正品性好的人,无论生活多么狼狈,无论自身遇到了多少困境,都始终坚守着尊重和底线,保持着得体和人品。
7. 没人扶的时候要自己站稳,没钱的时候要自己努力,没人帮的时候要学会靠自己
指望别人的救赎,无异于将卑微与软弱袒露人前,让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越来越低。所以,尼采在书中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自己考验自己。”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小时候跟父亲乘坐马车出去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快,肯尼迪被甩了出去。他躺在原地,大声哭了起来:“爸爸,快来拉我一把。”可他的父亲见到这一幕,待在原地,无动于衷,对着他说:“你可以自己站起来。”肯尼迪一脸委屈,只好摇摇晃晃起身,重新爬上马车。父亲在此时对他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没人会去扶你的,在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
人生这条路是一座独木桥,充满着各种风风雨雨,没人会一直为我们撑伞。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跑,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牢靠。没人扶的时候要自己站稳,没钱的时候要自己努力,没人帮的时候要学会靠自己。当你独自走过风吹雨打,你会发现,自己早已不需要别人撑伞,因为你已经活成了自己的屋檐。
8. 人生的困局,从不会无端发生,每件事情的因果,都在自身
曾经看过一段话:年少时懵懂做的事,都是命运的子弹,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击中眉心。所有结局发生前,都伴随着漫长的伏笔。所有看似毫不相干的意外,背后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尼采早在书中提示了,人类认知发展中,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人们决定一件事的价值终于不是从“结果”,而是“起因”去看待了。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在于把生活的顺序过反了,提前透支了自己的福报。仗着年轻身体好,喝酒熬夜、应酬,不拿身体当回事,年纪大时才发现,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体检单上红灯一片。刚工作时就佛系摆烂、不思进取,蹉跎了光阴,到了事业上升期才发现,自己早被同伴甩在后面,而新人又紧追其后,职业生涯已走到尽头。为了自己的社交轻易牺牲陪伴父母的时间,总以为来日方长,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什么都抵不过世事无常。
常常听到有人哀叹“早知当初怎样怎样”,只可惜,世间没有如果,只有后果。人生的困局,从不会无端发生,每件事情的因果,都在自身。一个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一定是一边敬畏因果,一边以果择因。我们没有对抗命运的能力,但至少能让自己过好每一个当下,不悔每一个选择。
9. 尊重自己很难,遵从内心,成为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在书里,尼采谈到了这样一类学者。他们好像只是一面镜子,只去反映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却从未产生过自己真正的思考。他们学习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尼采自己,是不愿意做这样的学者的,在他看来,尊敬自己,创作自己的价值,才是拥有高贵灵魂的开始。
25岁大学毕业,尼采就因为学术上的亮眼成绩,被评为欧洲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然而,他不顾众人的阻拦和反对,毅然辞去了体制内工作,摒弃主流思想,另起炉灶研究自己的哲学。在他的小天地里,尼采可以毫不顾忌学术规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超前的思想。有人笑他是“疯子天才”,有人骂他是“危险分子”。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支持和接受……伴随了尼采的一生。但他也无怨无悔,反而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世上,尊重别人很容易,尊重自己很难。很多人,因为难以忍受孤独,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因为太过向往名利,选择妥协归附。但还有很多尼采这样的人,始终提醒着我们:不要因刻薄的环境而改变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委屈自己,不要因为过去的不幸而否定自己。遵从内心,成为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
一位读者这样评价尼采:“从别的哲学家里,你会读到深刻、高级,但在尼采身上,你看到的却是孤独、善良和绝对的赤诚。”读了《善恶的彼岸》你会发现,所谓善恶的彼岸,不过是人性的每个侧面。一切被人性背刺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无所知。人的善恶好坏、生活的起落沉浮,从不由你我掌控。只有当你对人性有了更多包容,对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