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演变史:从春秋雅言到现代国语
"普通话"演变史:从春秋雅言到现代国语
普通话的演变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语言发展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现代普通话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北京官话以一票之差险胜西南官话,成为现今通行的"普通话"。如今,距离那次决议已过去六十多年,但对于许多南方人来说,熟练掌握并运用普通话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面临着类似的语言交流难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西汉时期,杨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将当时的方言分为13类,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多样性。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
在《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国使者似乎都能无障碍交流,仿佛存在一种战国时期的"普通话"。以著名的渑池之会为例,秦王对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蔺相如则回应"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两人直接对话,没有翻译,这在当时是如何实现的呢?
战国七雄
答案藏在《论语》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在讲授《诗经》《尚书》和举行礼仪时,都使用"雅言"。这种雅言以河洛地区的口音为基础,是商周时期的"普通话"。孔子周游列国,为了与各国国君和三千弟子交流,只能采用这种通行于诸国的雅言。
孔子圣迹图
这种以洛音为雅言的习惯被秦汉两代继承,称为"正音"或"通语"。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局面才因五胡乱华而打破。南渡的士人将北方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金陵雅音"。而在北方,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维护了北方的"雅言"系统,称为"北朝雅音"。
隋朝时期,语言学家陆法言编撰《切韵》,结合南北雅音,形成了一套新的标准语音系统。唐朝继承了这一系统,但安史之乱后,雅音系统遭受重创,形成了"北方官话"和"南方官话"两套体系。
隋代陆法言著《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话(即幽州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明朝迁都北京后,又融合了南方官话的入声特点,形成了新的北京话。清朝入关后,满语与燕京方言融合,形成了带有满语特色的"满式汉语"。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
1902年,清朝官员考察日本后,提议推行全国通用语言。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决定以北京话为基础推广国语。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将"国语"更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定义。
"全国共同遵用之标准音,名曰国音。" 民国的国音
建国初期的小学课本
如今的普通话是海纳百川的成果,既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又融合了多民族语言的精华。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既要传承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推广普通话以促进社会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