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和袁崇焕:明末抗清双雄
孙承宗和袁崇焕:明末抗清双雄
孙承宗和袁崇焕是明末抗清战场上的两位重要将领,他们之间不仅有着师徒情谊,更在共同的抗清事业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合作,为明朝的边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明末抗清史上的佳话。
从文人到名将:孙承宗的军事之路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保定高阳人。他自幼聪慧,十六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随后在次年的岁试中又一次名列榜首。但接下来,他的科考之路似乎遇到了障碍,直到三十二岁的时候才中了举人。又过了十年,孙承宗才终于扬眉吐气,不仅考中进士,还在殿试时表现不错,得第二名“榜眼”。
获得功名后,孙承宗被安排进翰林院做编修,从事的是文字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年。这里要注意到,十年,也就是孙承宗已经五十二岁了。但孙承宗在翰林院期间也不是埋头案牍毫无建树,他主持过一次乡试和一次会试,后来比较有名的钱谦益、傅宗龙等人,都因此成了他的门生。
1614年,孙承宗被调到了詹事府,这是一个教太子读书的地方,孙承宗多年的私塾教学经验派上了用场。而几年后,16岁的朱由校即位为天启皇帝,因为喜欢听孙承宗讲课,升他为“经筵日讲官”,孙承宗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帝师”,并且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但是,孙承宗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边关。就在孙承宗荣任“帝师”的时候,明王朝的北方却并不太平。努尔哈赤的不断进攻下,沈阳和辽阳都被占领,关外的沦陷已经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满朝上下慌作一团。这时候有人提出,孙承宗“知兵”,而皇帝也很赞同这个说法。于是,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重任就落在了孙承宗肩上。
上任以后,孙承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在军队和作战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很快得到了准许。当时,山海关的经略王在晋曾奏请再修一道“长城”,其次来阻止努尔哈赤的军队入侵,但是耗资巨大,需要白银一百万两。孙承宗便亲自来到了边关了解情况,在综合了袁崇焕等人的意见后,孙承宗觉得这并不是好办法。后来,因为王在晋坚持自己的意见,孙承宗便奏请皇帝调走了他。可是因为无人接任,孙承宗自告奋勇,亲自去山海关督师。就这样五十九岁的孙承宗从原本的翰林学士,成为了边关守将。
到达山海关以后,孙承宗调整确定了“主守关外”的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招募辽兵”等手段,建立起“宁锦防线”,坚固的防守让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将战局稳定下来。与此同时,孙承宗下令修复宁远等因战乱荒废的关外各城,召回百姓重建家园。而随着这些城池的逐渐巩固,军队的防线也逐步向前延伸,特别是宁远在袁崇焕的管理下,发展成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最终,在这样的防御政策下,努尔哈赤不得不率军后退了七百里。
可是正当形势越来越好的时候,朝廷之中却出现了问题。此时魏忠贤渐渐开始把持朝政,因为忌惮孙承宗功劳太大,影响到自己的权势,在拉拢不成后便开始处处针对他。最终,孙承宗在魏忠贤的排挤下,被迫辞官回乡。
袁崇焕:从知县到蓟辽督师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他出生于农民兼商人的家庭,自幼聪明伶俐,胆大果敢。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四岁的袁崇焕补为弟子员,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考中举人。然而,他在会试中屡次落榜,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福建省邵武知县。
袁崇焕为人慷慨,身负胆略,喜好与人谈论兵事。在任期间,他遇到年老的军官与退伍的士卒,便同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情,因此了解边塞之上险要关卡的真实情况。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回京述职并朝见熹宗朱由校,因受到御史侯恂的器重,被其奏请破格任用,于是擢升袁崇焕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后,因广宁失守,明廷商议防守山海关,袁崇焕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山海关考察军情。兵部官吏发现主事袁崇焕失踪十分惊讶,袁崇焕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考察军情完毕后,袁崇焕返回朝堂,详细讲述山海关一带的形势,并立下豪言,如果给他兵马军饷粮草,他一个人便可守住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多称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越级提拔他出任佥事之职,监督管理关外的军队,并从国库拨付给他二十万两白银,命他招募士卒。
当时山海关外的疆域都被哈剌慎诸部落占据,于是袁崇焕率部驻守于山海关内。不久后,哈剌慎诸部落归顺明廷,辽东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率部移驻中前所,掌管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后王在晋又命令袁崇焕奔赴前屯卫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于是袁崇焕便深夜赶路,冒险穿行于荆棘之中,大约于四更时分入城,众将士无不称赞其胆量,由此袁崇焕深受王在晋的倚重,并提升他担任宁前兵备佥事之职。不过袁崇焕认为王在晋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所以并不完全遵守其命令,等到王在晋于八里铺修筑城墙时,袁崇焕认为这并非良策,与之相争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将此事奏报于首辅叶向高。
十三山[c]拥有十余万难民,他们长时间被困在山地间不能脱险。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其奏请派遣五千精兵驻守宁远,增强十三山地区明军的实力,另外派遣将领统兵前去救援十三山。袁崇焕认为宁远距离十三山仅二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能成功便退守宁远,而不应该置十万人而不顾。孙承宗接到袁崇焕奏请后与总督王象乾进行商讨,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明军刚刚战败,士气沮丧,便建议派遣三千名护关的插部[d]军队前往,孙承宗同意其建议,并命令王在晋率部前去救援。但王在晋率部救援却遭受失败,十余万难民几乎全部被杀,仅有六千人被救回来。孙承宗知道后非常生气,驳斥王在晋修筑城墙的建议,并召集众将领商讨重点防守之事,阎鸣泰主张驻守觉华(指今辽宁兴城觉华岛),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王在晋与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意见,最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率部镇守关门,愈发倚重袁崇焕,而袁崇焕也不负众望,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军备防务,功劳十分显著。
师徒情谊与军事合作
孙承宗在担任辽东经略期间发现了袁崇焕的才能,并对其加以培养和重用。他将修筑宁远城的重要任务交给袁崇焕,而袁崇焕也凭借卓越的能力出色完成,这为明军在东北的防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抵御后金入侵的过程中,二人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战略,指挥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这种互信和支持使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有效应对危机,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宁远大捷后的不同命运
尽管合作紧密,但两人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在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因争议被处死,孙承宗虽未直接介入,却对这一结果表示质疑,认为其不公正。
历史影响与评价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合作堪称明朝晚期军事史上的佳话。他们的师徒情深以及为国尽忠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反映了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总体而言,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关系体现了忠诚、信任与合作,他们的经历至今仍值得后人学习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