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天生,安全饮酒有度:专家解读饮酒误区
酒量天生,安全饮酒有度:专家解读饮酒误区
在中国悠久的礼仪传统中,酒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范畴,更是文化传承与社交纽带的象征。每逢佳节庆典、亲朋聚会,乃至商务洽谈,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仪式。然而,关于饮酒的种种说法,如“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喝酒脸红的人不易醉”、“喝酒脸白的人酒量好”等,真的是这样吗?
酒量可以练出来吗?
酒的主要成分为水和乙醇,酒量好坏的关键在于人体代谢乙醇的能力。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依赖于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尤其是后者,而其活性和含量由遗传因子所决定,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所谓的“练酒量”实际上是指提高对酒精的耐受性,并非真正增加酒量。这种耐受性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对酒精的依赖性增强。简而言之,酒量并非后天锻炼可得,而是由个体的基因决定。
喝酒脸红和脸白的科学解释
很多人都误以为脸红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喝酒脸红这是因为某些人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脸红现象。这种现象在东亚人群中较为普遍,俗称“亚洲红脸症”。
至于喝酒后脸白的人,这通常意味着他们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均较低,酒精代谢速度减缓,血液酒精浓度上升,因而面部呈现苍白。这类人群可能会在饮酒后迅速出现醉酒症状。
最安全的饮酒量是多少?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但在中国“无酒不成席”的文化语境中,很多时候,难免要喝一点。那么这个“一点”究竟有多少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供了具体的建议: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是完全避免饮酒。
具体到酒精量,15克酒精大约相当于:啤酒约350毫升,或葡萄酒约1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约50毫升,或高度数的白酒约30毫升。
这并不意味着适量饮酒对所有人都是无害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以及对酒精的敏感性都会影响饮酒的安全性。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最安全的选择始终是不饮酒。
关于饮酒的误区比比皆是
喝酒兑饮料:将酒与碳酸饮料混合,如红酒加雪碧,看似稀释了酒精浓度,实则加速了酒精的吸收。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促使酒精快速进入小肠,而小肠对酒精的吸收速度远超胃部。另外,这种混合饮品容易让人误认为在喝非酒精饮料,导致不自觉地摄入更多酒精。
浓茶咖啡可解酒:有的人认为,浓茶和咖啡能解酒,实则不然。浓茶中的咖啡碱和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加速未完全代谢的乙醛进入肾脏,增加肾脏负担。咖啡因还会刺激中枢神经,加剧心血管负担,可能诱发高血压。
白酒伤身,红酒养人:很多人认为,喝白酒伤身,喝红酒对健康有益,多喝点也没关系。事实上,不管是红酒还是白酒,过量饮用都对健康有害,关键在于控制饮用量。
感情深,一口闷:有些人喜欢喝快酒,动不动就劝大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走一个”。其实,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容易出现醉酒状态。建议慢慢饮用,给身体足够的时间代谢酒精,减少醉酒风险。
腊肉香肠做下酒菜:空腹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建议在饮酒前或同时进食,以减缓酒精对胃的刺激。避免与咸鱼、香肠等熏腊食品搭配,因其含有的亚硝酸盐与酒精反应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烟酒不分家:有些人认为,“一支烟、一杯酒,快乐似神仙。”尤其是喝酒到了兴头上,边上递过来一支烟,这时哪怕一些平时没有吸烟习惯的人,也会边说“难得今天高兴”,边接过来点上。事实上,边喝酒边抽烟,是伤肝又伤肺。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减弱酒精对人体的作用,相当于被“麻醉”了,不知不觉中就会大大增加了饮酒量。
喝高度酒更“得劲”:有些人认为,低度酒是酒精与纯水勾兑而成的,喝着没劲,而高度酒多为粮食酿造,喝醉不上头,喝着更带劲。事实上,度数越高的酒也意味着酒精含量越高。因为酒精进入体内90%以上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大量的酒精加重了肝脏的解毒负担,酒的度数越高,摄入量越大,对肝的损伤就越严重。
喝醉了扣喉呕吐:日常应酬中,不少人的“秘诀”就是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吐完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但事实上,这属于“危险动作”。抠喉咙催吐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总之,上述误区要避免,适量饮酒是关键。在社交场合,咱还是以健康为重!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