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菜谱学研讨会认证:哈尔滨锅包肉正宗地位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9: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菜谱学研讨会认证:哈尔滨锅包肉正宗地位

2024年12月28日,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等人发起,旨在探讨菜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会上,赵荣光通过多年对《官品饍谱》的研究,证实了哈尔滨锅包肉的正宗地位,认为这道菜是由老厨家创始人郑兴文创造,融合了300年来欧洲与亚洲口味的精华。

01

锅包肉的正宗地位之争

锅包肉作为东北菜的代表,其起源一直存在争议。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都有各自的传说版本。黑龙江的两种起源传说,其一聚焦于“滨江膳祖”郑兴文,另一版本则提及清朝末年的王福来。辽宁方面,关于锅包肉的起源同样存在分歧。吉林的起源说则更为古老,追溯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

02

《官品饍谱》揭秘锅包肉起源

《官品饍谱》是哈尔滨道台府的“公宴规范”,这份珍贵的手卷长345cm、宽22cm,卷首有“毕光祖”名字和“哈尔滨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印鉴。毕光祖是第三任哈尔滨道台施肇基的幕僚,江苏太仓人,清末文人。

《官品饍谱》分道台府迎宾菜、日、俄、江浙菜及秘制菜五部分,共记录75种菜肴。其中,锅包肉的制作方法被详细记载:“腈肉厚片,抓稠糊,文武火交替炸脆,烹山楂甜汁,每人每上。”

03

郑兴文的创新与贡献

郑兴文,旗籍出身,师承恭王府,擅京鲁佳肴。1907年,他在哈尔滨道台府任膳长,时年46岁。郑兴文的创新精神和精湛厨艺,为锅包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起初,郑兴文是为迎合其俄罗斯夫人的口味,将传统京味焦炒肉片的咸鲜风味转变为酸甜,并巧妙融入水果元素。1910年末,哈尔滨遭遇了一场空前鼠疫,波及广泛,生灵涂炭。幸得留洋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历经数月无抗生素条件下的艰苦奋战,终克时艰。为彰其功,清政府于次年春在沈阳举办“万国鼠疫研究会”,授予伍连德“鼠疫斗士”之誉。就在这次会上,郑兴文作为主厨,其厨艺备受瞩目,尤其是那道锅包肉,融合了中西风味,深得外国宾客喜爱。然而,一开始上这道菜的时候还出了一点岔子。由于出锅后未能及时品尝,原本外脆内嫩、酸甜适中的锅包肉逐渐失去了其诱人的风味,从而遭到了食客们的忽视。面对此景,郑兴文匠心独运,决定将原有的“烹汁”技法革新为“熘汁”工艺,并巧妙地添入番茄酱,此举不仅让锅包肉的色泽更加诱人,即便久置,其风味亦能持久保鲜,不失鲜美。改良后的这道菜总算得到了食客们的认可,进而走红。郑兴文初将此佳肴命名为“锅爆肉”,意在区分于传统京菜。然因俄语中“爆”音近“包”,久而久之,此菜便以“锅包肉”之名流传开来,成为哈尔滨乃至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04

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

锅包肉不仅是哈尔滨的代表性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哈尔滨作为一座国际都会的开放与包容,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完美融合。老厨家作为郑兴文的后代创立的餐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锅包肉制作工艺,还不断创新改良,推出了水果锅包肉、锅包牛肉等新品种。老厨家的每个分店都充满了老哈尔滨的历史气息。走进餐厅,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期的哈尔滨,道台府的分餐铜火锅、俄式老冰箱、老厨家家传菜谱等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锅包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哈尔滨饮食文化。

05

结语

首届“中国菜谱学研讨会”对锅包肉正宗地位的认证,不仅是对郑兴文创新精神的肯定,更是对哈尔滨饮食文化的认可。锅包肉作为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当代,这道菜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赵荣光所说,锅包肉是“亚欧口味的历史性结合”,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这道菜不仅温暖了哈尔滨人的冬天,也温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