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头菜:一道凝聚千年文化传承的美食
当阳头菜:一道凝聚千年文化传承的美食
当阳,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孕育出独特的饮食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当阳头菜”,这道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美食,不仅是当阳人餐桌上的珍馐,更凝结着当地人的智慧与情感。
当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始建当阳县,属南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当阳历经变迁,县名虽时有更改,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楚汉文化、三国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当阳独特的文化特色。
当阳的文化特色可概括为:楚汉文化是根基,三国文化是主体,佛教、山水文化是两翼,社会文化是丰羽。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按《史记》云:“正月为端月。”《春秋传》日:“履端于始。”“三元”:“元”,始;“三元”,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腊月三十是当阳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中国人的饮食千变万化,因地域环境差异而习性口味各异。随着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徙,不同的风味在碰撞中交融,领略过千番滋味,最忘不了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当阳县志》云:本县人口味偏咸,多喜食腌菜。每逢蔬菜旺季,几乎家家腌制咸菜。传统的有盐菜(盐渍白菜),蚱广椒(辣椒拌米面加少许盐)。农历腊月间,户户腌腊肉制香肠,以备春节之需。遇有喜庆之事,则以传统的“四大六小”、“头大尾大”宴请宾客。所谓“四大”一般是:肉糕圆子、玉兰片炒肉、扣肉、清炖膀四大碗;“六小”即:烧鸡、红烧鱼。猪肝、瘦肉、牛肉或羊肉、猪肚。“头大”即三鲜(肉糕、圆子,蛋卷);“尾大”即蛋汤;中间上几碗小炒。正宗当阳菜味重色偏暗。
我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就当阳而言,民间泛称“吃(qi)饭下(ha)菜”,相对来说,菜比饭更有讲究,其“头菜”就是一例。当阳民间所说的头菜,概因旧时是办宴席最先上桌的第一道菜,故名之。头菜,顾名思义是一席之上最尊贵的也是最鲜美的珍馐。否则,怎么能称其为头菜呢?
当阳头菜又称:三阳开泰。肉糕、蛋卷和圆子(又叫狮子头,圆子即肉丸子,下同)三样。中心为八枚(以人定数)大珍珠圆子,圆子下围码一圈蛋卷,蛋卷下围码一圈切好的肉糕,扣码要整齐美观;佐以瘦肉丝、木耳、黄花菜等。可以与黄花菜、肉丝、青椒、木耳或鱼圆子等多种食材搭配。此外,当阳头菜还包括炸的圆子和鱼糕,这些都是当阳地区的传统美食,代表了家乡团年菜的味道,是当阳最具特色的席上佳肴之一。因为制作不易,故往昔农家一年上头难得自弄一次,逢上办红白之事,多请厨师(俗称炯匠师傅),少不得会做这道菜。”
寓意:三阳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肉糕、蛋卷和珍珠圆子“三样”即“三阳”,开泰即头菜。发菜寓发财。也有附和“三元”,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之意。
它通常作为年夜饭上的主菜,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并且也得到了外地人的赞赏。当阳头菜的制作多样,时至今日,每家每户但凡是有大事儿需要宴请宾客,那头一道菜就是这“头菜”。
提起肉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所以当阳人直到现在喜爱吃肉糕的习惯只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