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路:从工业重镇到美食天堂的蜕变
成都建设路:从工业重镇到美食天堂的蜕变
成都建设路,一条见证了城市变迁的美食天堂。从解放初期的工业薄弱到改革开放后的商业繁荣,这条道路承载了成都7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这里不仅汇集了众多特色美食,更成为了展现成都独特魅力的重要地标。
从工业重镇到商业中心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宣告解放。三天后的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部队从驷马桥出发,途径簸箕街、北门大桥等主要街道,最终汇集到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这天,三十多万人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城区主要街道上五星红旗高高挂起,与挂满屋檐的红灯笼相映生辉,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一历史时刻被永远镌刻在了成都人民的心中。
解放后的成都百废待兴。“那时的成都工业被戏称为‘三根半烟囱’,第一根是启明电灯公司,第二根是造币厂,第三根是军火厂,还有半根是火柴厂。”现年67岁的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西集团)退休职工杨龙告诉上游新闻记者。
杨龙是地道的老成都人,家住宽窄巷子。“那时成都市区东南西北不过九里地,北门大桥外这一片都属于郊区。”小时候,杨龙还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到北门大桥的府河边钓鱼、游泳。“北门大桥一下来,就是一个大坡坎,坡坎交界处由几块大青石相砌,坡坎往北就是簸箕街。”
《成都街巷志》记载,过去的簸箕街是通往北门外的“官道”,即被运到成都的各种干杂食品与海产品的主要集散地。驷马桥的传说则要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当时被汉武帝封为中郎将的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乘上华丽的赤车驷马途径这座桥。至南宋时期,时任成都知府京镗将成都北门外清远桥(即今北门大桥)修缮成崭新的四洞石孔结构廊桥,并受司马相如影响将其名为驷马桥。
老成都市郊地图。《四川省城街道图》
随着“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相继展开,古老的成都也播下现代工业的火种。1950年,四川华西集团前身——四川省建设厅入驻临近北门大桥的簸箕街两侧,开始建设成都、建设四川的征程。
“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杨龙回忆,彼时的解放路只有5米多宽,街道两旁是民房和铺面,“从北门大桥下来,很多铺面都是建筑工人堆的木材和一些加工作坊。”
高永秀于1979年进入位于解放路一段的邮车中心修理厂工作,对这条道路印象深刻。“路不宽,两边全是一两层高的民房,早上骑自行车去上班,你都能看到人们站在街边刷牙。”令高永秀记忆深刻的还有橘黄色的路灯,“使用的是钨丝白炽灯,隔一段时间就坏一次。这时人们就会用竹竿绑上铁丝,把灯泡卡在中间,对准这么一拧,就换好了。”
城隍庙电子市场。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摄
改革春风:从狭窄街巷到繁华大道
如今,站在北门大桥桥头往北望去,眼前是数十米宽的道路和明亮的路灯,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夜幕降临时,霓虹灯闪烁,将整片区域装点得如梦似幻,车流不息,人潮涌动,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很美,变化也快!”年轻时的高永秀不会想到,历经数十年,曾经脏乱差的街道变得如此干净整洁,曾经的郊区菜地也会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曾经单调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那时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平时看报纸、听广播,逢年过节看一次露天坝电影,就是最大的娱乐活动。” 高永秀回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华夏大地,市场经济开始兴起。在华西集团的对面,城隍庙周边自发地出现一些地摊,主要卖电器元件生活资料一类的物品,再后来出现了音像制品和家用音响,各种电器和电子设备成为主角。
对无线电颇感兴趣的杨松是城隍庙电子市场的常客,“磁带、工具箱、手电筒、电子点火器……啥子都有。”印象中,这里每天都是车水马龙,除了满街的人、满街的车,路边总是堆满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
上世纪90年代,离解放路800多米的荷花池市场的繁荣更是将成都的商贸活力推向了新的高峰。有的人靠荷花池市场的火爆,迅速变成了“万元户”。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句顺口溜:“要想富,荷花池市场弄商铺”。据《方志金牛》记载,至2005年,荷花池,陆续规划建成宏正广场、四川海天大市场、荷花池中药材市场、荷花池日用品交易市场、东泰国际文体商城、大成市场等一批有相当规模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位列全国综合市场第三。
2012年,成都市启动“北改”(北城改造)工程。解放路沿线,经过改造,与一环路相交的西南角,建立起一座集花园式住宅、创意灵动办公、时尚购物街、精品主力店、美食餐饮城于一体的中型精品城市综合体。这是成都“北改”首个实现原地返迁的棚改项目。
2017年,解放路与二环路相交东北角、与解放西路交叉口西北角分别竣工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其中一座是以“上海新天地”为标杆,集生鲜、生活、美食、零售、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一座是集娱乐、休闲、餐饮、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区域型综合体。
城市风光。金牛区委宣传部
在其中一座商业体斜对角是一座历经近百年的老建筑——薛公馆。2017年10月,金牛区启动“平福国际·薛家公馆”项目建设,建成后公馆旧址旁道路交叉口东南角建立起一座小游园,院内建设一座六角飞檐木质凉亭。公馆老宅子“修旧如旧”改造成一家公馆火锅,夜幕降临,红灯笼高挂,老旧门当及墙上雕花似乎在默默向来往的食客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在薛公馆后面是马鞍山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40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的先辈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成都的蓬勃发展。
美食荟萃,尽显蓉城风味
建设路美食街全长约1100米,汇集了数十家特色小吃和餐馆,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聚集地之一。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川菜小吃,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
特色美食推荐
周签签锅巴土豆
地址:建设巷11号附28号
营业时间:11:30~22:00
人均消费:10元/人
周签签锅巴土豆是建设路美食街的招牌小吃之一,以其外酥里嫩、糖醋麻辣的独特口味而闻名。将这一小碗绝妙的炸土豆捧在手中时,也就get到了它爆火原因。周签签锅巴土豆脆而不焦,酥香的土豆拌着经典的糖醋麻辣调料,土豆与辣椒的香气混合,有什么比在街头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热腾腾的炸土豆更幸福的呢。
傅强排骨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1:00~21:00
人均消费:25元/人
傅强排骨是建设路美食街的另一大招牌,炸得金黄酥脆的排骨,撒上辣椒粉和孜然粉,外酥里嫩,香辣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傅强排骨不仅味道好,分量也很足,是肉食爱好者的必点小吃。
烤无双薯皮豆干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6:00~次日02:00
人均消费:15元/人
烤无双薯皮豆干是建设路美食街的特色小吃之一,软糯的薯皮和豆干烤得恰到好处,再加上各种配菜,味道巴适得板。推荐尝试藤椒口味,独特的麻香与软糯的口感完美结合,令人难以忘怀。
叶婆婆钵钵鸡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1:00~22:00
人均消费:30元/人
叶婆婆钵钵鸡是建设路美食街的网红小吃,提供红油和藤椒两种口味,菜品新鲜,浸泡在汤汁里非常入味。推荐尝试藤椒口味,独特的麻香与软糯的口感完美结合,令人难以忘怀。
万得冰田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1:00~22:00
人均消费:20元/人
万得冰田是建设路美食街的高颜值冰品店,推荐抹茶生牛乳冰和草莓牛乳冰。冰品不仅外观精美,口感细腻,而且甜度适中,是夏日消暑的理想选择。
成都很好吃的火锅粉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1:00~22:00
人均消费:25元/人
成都很好吃的火锅粉是建设路美食街的特色小吃,爽滑的火锅粉搭配牛肉、豆芽等配菜,味道麻辣鲜香。特别推荐加入牛肉,让整碗火锅粉更加香浓可口。
降龙爪爪
地址:建设中路与建设支巷交叉口旁
营业时间:11:00~24:00
人均消费:22元/人
降龙爪爪是建设路美食街的特色小吃,一抿就化的鸡爪,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非常入味。推荐尝试泡椒味,酸辣开胃,鸡爪软糯,一口下去满满的胶原蛋白。
玫瑰糍粑冰粉
地址:建设路美食街
营业时间:11:00~22:00
人均消费:15元/人
玫瑰糍粑冰粉是建设路美食街的特色甜品,手搓冰粉加上红糖、糍粑、玫瑰花瓣等配料,口感丰富,解辣又解渴。特别推荐加入芋圆,让整碗冰粉更加香甜可口。
居民记忆:见证城市变迁
“以前这里都是工厂和仓库,晚上黑漆漆的,路上很少有行人。”在建设路住了30多年的张阿姨回忆道,“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晚上灯火通明,到处都是人,热闹得很。”
建设路的变迁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更体现在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建设路美食街的兴起,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年轻人三五成群地品尝着特色小吃,也可以看到老年人悠闲地坐在街边的茶馆里,享受着成都的慢生活。
未来展望:建设路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市域铁路和快速路网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和区域协同发展。根据《成都市打通“断头路”3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5年底,全市将累计打通“断头路”110条,基本消除市域“断头路”。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建设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成都也在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建设路所在的成华区,正致力于打造“文旅成华”品牌,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例如,附近的东郊记忆文创园区,就是由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改造而成,现已成为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
结语
成都建设路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工业重镇到美食天堂,这条道路见证了成都从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如今的建设路,不仅是一条美食街,更是一条承载着成都人记忆和情感的街道。未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路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