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绵州:越王楼下的诗意人生
杜甫在绵州:越王楼下的诗意人生
公元762年,对于年已半百的杜甫而言,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在长安时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被后人称为杜甫的“平生第一知己”,他刚刚上任就主动写诗给杜甫表示慰问,在收到杜甫的诗说自己少人探望后,一方封疆大吏,竟然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去杜甫家做客了。之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在生活上接济杜甫,还常常邀请杜甫进城游玩,两人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杜甫。就在这一年,朝堂风云突变,玄宗李隆基与肃宗李亨竟在短短半个月内相继离世,随后,李豫登基为帝,是为唐代宗。与此同时,严武也接到了调任京兆尹的诏书。无论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考量,还是出于真诚的知己情谊,杜甫对严武的离别充满了不舍。他不仅写诗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还一路将严武送到了绵州。然而,严武离去不久,成都少尹徐知道便举兵叛乱,成都陷入了动乱,杜甫被迫在绵州、梓州等地流浪。
越王楼下的诗意人生
公元762年秋,杜甫应邀来到绵州,登临越王楼,参加杜使君的宴席。越王楼,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名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唐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这里收录着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的诗篇,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在越王楼上,杜甫极目远眺,只见涪江如练,群山如黛,秋色正浓。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
江楼最上头,旷望极巴蜀。
晴日一登临,山川开暐煜。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秋。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双旌独往意如何?三径就荒归计促。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为郎未为贱,其奈疾病攻。
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
闻道王师犹驻跸,驰驱何日共艰难。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与自然的深切感悟,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越王楼下的绵州,见证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
东津渡口的离愁别绪
在绵州期间,杜甫还创作了《泛江送客》等七首诗,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深情。其中,《泛江送客》写道: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东津渡口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他内心的离愁别绪。东津渡口,这个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古渡口,成为了杜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绵州文化对杜甫的影响
绵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孕育了诗仙李白,也滋养了杜甫的创作灵感。在这里,杜甫创作了《越王楼歌》、《东津观打鱼歌》等多首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怀。
杜甫在绵州的创作,体现了他深厚的忧国情怀。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这不仅是对离别的感慨,更是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崇高地位。
绵州不仅是杜甫的避难所,更是他创作的沃土,承载着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间的深情。李杜祠的存在,让这一切得以传承与延续,让后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