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丽铁路枫树岭隧道施工黑科技揭秘:15公里特长隧道如何攻克地质难题?
衢丽铁路枫树岭隧道施工黑科技揭秘:15公里特长隧道如何攻克地质难题?
1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历经近150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华东地区最长在建山岭铁路隧道——衢丽铁路枫树岭隧道终于实现全线贯通。这一重大工程节点的突破,不仅为衢丽铁路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我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再次取得重大进展。
“长隧短打”:破解施工难题的关键策略
枫树岭隧道全长15.185公里,最大埋深达935米,穿越14条断层、5处节理密集发育带及3处侵入接触带,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项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长隧短打”策略。
“长隧短打”即通过设置多处辅助坑道,将长隧道分割成多个短隧道进行施工。具体到枫树岭隧道项目中,工程团队设置了2处斜井和1处横洞作为施工辅助坑道,实现了5个工作面的同步施工。这一策略不仅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还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3D断面扫描:精准把控隧道施工质量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引入了3D断面扫描技术这一“黑科技”。该技术能够对隧道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与三维建模,实现对隧道断面的精准测量。通过3D断面扫描,工程师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开挖轮廓、超欠挖情况以及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项目还采用了防脱空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防水板与土工布之间布设分布式压密传感器,实时监测二衬混凝土的浇筑情况。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枫树岭隧道拱顶部位混凝土脱空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同类工程,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
克服复杂地质条件:技术创新是关键
面对高地温、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措施。例如,针对隧道内部通风问题,采用了双车道无轨运输方式,确保施工环境安全可控。同时,通过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汛期和台风影响,并设置多口集水井、布设大管径排水管,有效应对大涌水地质灾害。
据统计,枫树岭隧道施工以来,累计发生5次大涌水地质灾害,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小时1300立方米,累计涌水量超过2250万立方米。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和技术创新,项目团队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确保了施工安全。
衢丽铁路:浙西南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衢丽铁路全长160.1公里,是浙江“大花园”运输通道建设的支撑性工程。项目西起衢州,东至丽水,西端经衢州地区连接沪昆铁路、九景衢铁路、杭衢铁路,东端衔接丽水地区贯通金温铁路通道。建成后,衢州至丽水的通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5小时缩短至55分钟。
作为串联衢江、龙游、遂昌、松阳、莲都5个浙西南区县的“金腰带”,衢丽铁路不仅将为沿线居民出行带来便利,还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它将构建华中、西南地区经衢州与丽温地区的便捷通道,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公共服务辐射范围与水平,促进人才、资源高效流动。
衢丽铁路枫树岭隧道的顺利贯通,不仅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又一次有力证明。随着工程的稳步推进,这条承载着浙西南人民“共富梦”的钢铁巨龙,必将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