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从唐代到清代的茶文化瑰宝
茶膏:从唐代到清代的茶文化瑰宝
茶膏,作为中国茶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品类,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从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到宋代茶膏工艺的成熟,再到清代普洱茶膏和人参茶膏的鼎盛,茶膏不仅是一种饮品,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茶膏的历史演变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
茶膏工艺历史
茶膏的发现始于唐代,以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为标志。陆羽将茶饼制作工艺概括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茶膏制作工艺,并将其载入史册。唐代的茶膏制作工艺注重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纤维分离,使茶汁附着于茶叶表面,经过氧化形成膏状物质,这使得优质茶饼表面呈现出特有的皱纹状。
宋代是中国茶膏形成的关键时期。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详细记载了茶膏的制作过程,包括蒸熟茶叶、多次淋水冷却、小榨和大榨等工序。宋代的茶膏制作工艺虽然精细,但由于常温条件下进行,导致茶中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析出有限。为弥补这一缺陷,宋代皇室开始在茶膏中添加香料,使其具有独特的口味。
清代是普洱茶膏兴起的时期。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设立普洱府,负责管理当地的茶叶交易。同年,雍正皇帝下令制作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作为贡茶。清代茶膏制作工艺的最大特色在于采用适度加热的方式,有效溶解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的原始特性。
普洱茶膏
普洱茶贡茶主要包括散茶、紧压茶和茶膏三种形式,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洱茶膏取材于云南大叶普洱茶,经过熬制和厌模两道主要工序制成。其工艺极为考究,成品呈黑漆色,膏体平滑细腻,造型为四方委角形,正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以蝙蝠纹装饰,图案布局疏密均匀,花纹规整,具有独特的美感。
据清晚期《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如治肚胀受寒、口破喉颡疼痛、擦破皮血等。它不仅可内服,还可外用,是帝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生佳品。
参茶膏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主要用于药用。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是将名贵药材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型。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等功效,与茶叶结合制成茶膏,既可品尝茶香,又可滋补身体,实为养生之妙品。
参茶膏呈长条形,通常几十块装入青花瓷罐,外用明黄缎包裹,一面墨书“人参茶膏”。明黄色在皇家用色中为最高等级,表明此茶膏是帝后的专用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