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两次舞蹈课,真的科学吗?
每周两次舞蹈课,真的科学吗?
“每周上几次舞蹈课对孩子更好?”这是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名舞蹈班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有人认为每周一次课就能达到效果,也有人主张应该增加上课频率。那么,到底哪种安排更科学呢?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体能与运动规律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结合了艺术与运动的学科。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每周至少需要进行两次适度运动,这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姿态。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样的时间安排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原则,也符合身体2-3天的最佳训练周期,最利于孩子接受、学好舞蹈。
相反,每周一次的长时间授课,不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一周一次舞蹈课,从表面来看,授课时间增多,但两次课程间隔时间太长,孩子的身体刚刚适应了本次上课的强度就要暂停一周,孩子的肌肉、骨骼会因为间隔时间太长进入休息期,等到再上课的时候,身体需要重新适应,很容易产生隐性运动损伤。
注意力与认知规律
舞蹈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都是按照各年龄段孩子肌肉、骨骼成长规律、学习和认知规律进行的。单从心理上来说,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负荷理论,人类的记忆容量有限(小孩子比成年人记忆容量更小),当学习时间过长或者内容过于集中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效率会直线下降(记不住)。
学校的文化课课程设置是45分钟一节,这是因为学生的专注力一般维持在45分钟—90分钟之间,同时,专注力也会随着上课时间的延长逐步下降。所以,每节课的时间不宜过长的同时,所学内容也要适量,舞蹈课程因为包含了热身、肢体、动作、表情等多方面的因素,相比文化课来说没有那么紧张,课时时间延长一倍,有其科学依据,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孩子的注意力高峰期,保证教学内容的高效传递。总而言之,超过90分钟的课程,孩子的专注力已经下降到了低点,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学习效果与技能掌握
每周两次课为孩子创造了更多展示、反馈和进步的机会,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成就感,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频繁重复的练习也能使肌肉记忆得以快速发展,动作的精确性和艺术表现力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得到很大提升。有科学研究表明,定期复习和接触知识有助于激活记忆的“提取效应”,从而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心理学的“间隔效应”也表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长期保留。
相比之下,每周一次课会导致学员学习效果的断层,比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或动作流畅度无法及时修正,会影响舞蹈整体的完整性和学生的自信心。孩子看似坚持了很久,但是不出成绩,这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舞蹈的热情,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甚至让学员产生怀疑自己的负面情绪。
科学训练频率
专业舞蹈教师建议,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学生每周至少需要训练3-5次,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种安排既能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又能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伤害。对于儿童来说,每周两次舞蹈课,每次一个半小时,正好符合这一建议。
中国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标准中,语言和艺术类课程建议每周多次短时间授课,以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多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也通过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两次课之间的短时间间隔让老师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进步与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例如,对于动作不标准、不协调的学生,可以利用第二次上课及时辅导,避免错误动作被固化。更频繁的接触、练习、也能够保证在减少遗忘的同时提高技能掌握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每周两次舞蹈课,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是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安排。这种安排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家长在选择课程安排时,还需要结合孩子的兴趣、体质和时间安排等因素综合考虑。但无论如何,科学的训练频率和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帮助孩子在舞蹈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