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5枚秦简重现天日,揭秘2000年前秦代法制与书法
1155枚秦简重现天日,揭秘2000年前秦代法制与书法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代书法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物,其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均极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珍贵文物的出土背景、内容构成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简牍里的古隶见证了汉字“隶变”的渐进过程和形态表现。它的出现,是汉字史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汉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
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线条解构和便捷写法。其代表性古隶简牍作品包括——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张家山前汉简、银雀山前汉简、印台前汉简。前三个为秦简隶书,篆意浓厚,笔画几乎没有起伏;后三者为前汉简隶书,波磔显现,已经悄然趋向了今隶的形态特征。
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古隶,简牍墨迹,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总数为1155枚,残片80枚,简长23-27.8厘米,宽约0.5-0.8厘米,字数约4万余字。书写时间约为秦昭王五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56-前217年),内容多为秦朝的律令文书,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睡虎地秦简》,一位兢兢业业的秦代的叫“喜”基层官吏,抄写的这些竹简,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反应秦代社会的一手详实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秦代人的真实墨迹实物。这些秦简书法高妙的艺术性,让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我们真的要感谢那位叫“喜”的秦代先人!
《云梦睡虎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云梦睡虎秦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以及甲种、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云梦睡虎秦简》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批秦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的,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此前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了解很少,因为秦朝统一以后所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已散失,而现存的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只是不成体系的一些片段,无法了解全貌。《云梦睡虎秦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些竹简就是在竹片上用墨书写文字,用绳索将其编组而成的书。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云梦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简,近4万字,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早到商鞅变法,晚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批秦简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整简一般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有的简两面均有墨书文字,但大部分只书于篾黄上。竹简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结,按顺序编组成册。
云梦秦简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秦简文字书法是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一种形态,是我国最早的隶书。隶书是由古篆文渐次演变而来的,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程邈是奴隶出身,故将其所创的字体称“隶书”。隶书又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结体浑圆,与篆文相近,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这批秦简就属于古隶。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睡虎地秦简》的发现——
第一,证明了战国末期秦隶就相当成熟了。
第二, 秦简处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最关键时代,文字形体既保留着某些古文字的写法, 又出现了某些今文字的写法。
总体来说,《睡虎地秦简》结体和用笔都带有明显的篆书逸韵,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具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从书法的角度来讲则具有多变性,丰富多姿,率意天真,所以,具有稚拙率真、 自然朴拙之美。在笔法上不仅继承了篆书的圆转笔法,而且又增加了很多篆书所不具备的新笔法,笔法更加丰富,线条的形态变化更加多样化,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书法的表现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也成为当代书家隶书书写追求突破和创新的又一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