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村到万村:中国“村晚”的起源、发展与创新
从一村到万村:中国“村晚”的起源、发展与创新
“村晚”是春节期间不可错过的民俗大赏。从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到贵州榕江的足球场,从湖南凤凰的苗族歌舞到山西临汾的锣鼓表演,各地的“村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不仅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更体现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一村到万村:村晚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回到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正在上演。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这场看似简单的“草台班子”演出,却开启了中国“村晚”的先河。
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各地特色:村晚的多样魅力
在湖南凤凰腊尔山,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他们当中有厨师和水电工,也有司机和屠夫。节目征集发布后,远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积极报名,当地六七十岁的阿妈、五六岁的孩童踊跃登台。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专业,但不缺的是热情、原生态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实现的期许。
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操着地道方言的闽剧曲艺唱腔婉转;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展示……一些曾经没落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村晚”舞台上重新被瞩目。
现代发展:村晚的新时代活力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晚”与“村超”合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足球比赛,看民族展演。方兴未艾的乡村特色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村”IP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也孕育着新的乡村文旅机遇。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今年,“村晚”再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其健康发展。这表明,“村晚”已从一时走向四季,成为常态化的乡村文化活动。
村晚的意义: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从一村到万村,从春节到四季,“村晚”不仅是一场场文艺演出,更是一次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它展现了中国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村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