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的“混乱”: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中国神话的“混乱”: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神话体系为何显得如此混乱?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历史、宗教和地域差异的复杂议题。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中国神话体系的形成与演变,揭示其独特魅力所在。
为什么中国的神话体系如此的混乱,难道单单是中国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虽然有《神谱》这样的系统性著作,但其传说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北欧神话则通过《埃达》史诗文学确立了体系。这些例子说明,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都难以形成完全统一的整体。
在中国古代,商代和周朝都有各自的神话体系。商代皇室崇尚祖先神,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祭祀体系。而到了周朝,虽然没有相关文献记载,但肯定也有其独特的部落神话。
从东周时期开始,礼道沦丧,诸侯为了壮大自己的软实力,纷纷编造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如楚地神话、八神神话等。这一时期的神话大爆炸,导致了五帝体系的形成。直到西汉时期,这一体系才算是稳定下来,而汉高祖也便从此开始祭祀五帝,而在秦朝时期朝廷还是沿袭祭祀四帝的风俗。不过西汉时期,有很多神棍在混迹在皇宫内外,天下各地的神话故事肆虐,各路神仙遍地开花,使得五帝体系始终没有能够被认真的编纂记录下来。后来在东东汉末年时期,随着佛道两教的兴起,原有的神仙体系彻底被排挤在外,后来还被认为的曲解,致使这一原本还算稳定的体系,彻底崩溃。
其实各地拥有自己所信奉的主神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一直都在致力于整合,而咱们则偏向于衍生传播,例如中原的神祇传到了番邦之后,虽然形象是一样的,但相关的传说事迹却是迥然不同,这样怎么让人去整合?而且统治者发现这些所谓的神祇其实都是假的,信不信都与国家发展没有什么影响,祭祀活动更像是在作秀,所以也没有安排人专门去整理。后来佛道两教兴起,一些相关的传说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但更多的还是处于无序的状态,而且这两教也有很多相关的神祇崛起,随之而来的又是更多需要整合的大神,导致我国的神话体系越来越乱。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神话体系都是混乱的,那些看似稳定的,也必然是在经过很多牺牲之后,经历漫长的时间整合出来的产物。
下面让我们详细探讨中国的神话体系:
中国正统神话的神仙体系
在《三五历纪》、《广博物志》等书中讲述的是以三皇为代表的上古神仙体系,三皇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盘古(又称他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女娲和伏羲三位大神。这个神仙体系格局相对明朗一些,其中的很多神仙形象其实都来源于部落氏族时期的图腾、领袖以及英雄。关于他们更多地是对于力量和智慧的崇拜,神话的成分较少。
除却三皇之外,另一种正统中国神话的神仙体系,是出自《山海经》中,众所周知此书以记载光怪陆离的妖怪闻名,因此在这个神仙体系中,妖怪是主要角色,而且其中各个体系较为独立,无法编成统一的系统,甚至究竟是神还是妖,都没有明确的划分,属于一个无法明确区分清楚地复杂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都是一片混沌。不过这个体系虽然看似危机四伏,但是从《搜神记》等神怪小说中,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它们可爱的地方。
第三种其实就与小说中所描述的较为相近了,不过这里却是记录在正统的道教典籍中,在其中没有所谓的创始元灵,三清才是道教信徒心中的至高神,而其中又以太上老君的地位最高,即使他在三清中是排末尾的。另外很多朝代都有祭祀昊天上帝的传统,在这里要注意昊天上帝与玉帝并非同一人。
历代朝廷所祭祀的乃是昊天上帝,道教至高神是三清,佛教的至高神则是如来,而民间却对这三方神祇都不买账,他们最看重的是成名最晚的张姓天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玉帝。
这里可以将玉帝视为神系的中心,可以被称为道教神系,而先前所说的鸿钧道祖和元始天尊等等神祇所构成的神系,则可以被称为昆仑剑仙体系,它们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有不少的相同之处。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地方所崇拜的当地神祇,例如妈祖就是是在民间传说中得到了升华,在《天后志》等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她的神话传说,其实不仅是妈祖,在早期很多地方的山鬼等级的形象,也都曾被供奉过,不过这类神祇的形象非常不稳定,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
除此之外,还有以佛教体系为基础,构建出来的中国神仙体系,例如如来曾是通天教主座下的多宝道人,后被接引到西方成了如来佛祖,再就是身为元始天尊手下的十二金仙之一的慈航道人,她也是在最后一场万仙阵失利后,被度化到了西方,相传她就是后来的观音菩萨。这套神仙体系其实也是由先前的昆仑剑仙体系延伸而出的,杜撰的成分角度,明显有人为编造的痕迹,而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佛教的神仙体系,就要从纯正的印度文化中寻找了。
除此之外,就连关于幽冥世界的神仙体系,都是彼此重合的,例如佛教的十八层地狱,在其被引入中原之后,道教中迅速增加十殿阎王,将其成功融合成了道教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道教还保留了地藏王菩萨的存在,将其视为地府中主宰者一般的存在,由此也可以体现出佛教世界观对于本土道教的文化入侵。
我国本土的神仙体系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因为在各路神祇闻名之时,总会伴随着一段足够惊艳的“出身”,日积月累之下,每段故事之间无法自圆其说,久而久之自然难以建立出一个系统的神仙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研读各种体系的时候,套用不同的神仙体系,来进行考察评断。
小说中的神仙体系
现在我们广泛认为的是,在开天辟地之前,还有一段漫长而悠久的时期存在,最早诞生在天地间的生灵是“创始元灵”,他是从无到有,然后开始慢慢修炼,臻至圆满,在达到天地之道的顶端后,再也别无他愿,加上大限将至,便想着收些弟子,延续香火。
他所选中的四位弟子分别是:鸿钧、混鲲、女娲以及陆压,他们是后来才出现的生灵,无论悟性还是实力,都比创始元灵差一大截,其中以陆压的资质最差,至于为何且继续往下听。
鸿钧道祖,代表了天道,相信看过《封神演义》的人对他都不陌生,而混鲲的知名度则相对要低一点,但如果提起他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徒弟,大家应该会有印象。混鲲道祖收徒无数,讲究有教无类,非常维护自己的弟子,性格与通天教主极为相似,不过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是真正有出息的却只有寥寥几人,其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就是接引和准提两位道人。
当初通天教主布下诛仙剑阵,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对此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才以允许西方教来中原传播信仰为代价,请来了两位道人,这才联手将诛仙剑阵破除。
除却鸿钧和混鲲之外,像是女娲虽也有徒弟,但实力则无法与这些人相提并论,陆压的实力也就与元始天尊相仿,甚至还略有不如,只是看在师道辈分上,元始等人才尊称他为小师叔。
如果以严格的等级来划分的话,创始元灵自然是第一等,其次便是他的四位徒弟,再往下便是元始天尊等人,以及接引和准提二位道长。
有人说玉皇大帝的等级比太上老君要高,那么玉帝又应该被安排在什么位置上呢?在这里,太上老君其实并非是玉帝的手下,他与玉帝之间的关系,更像是西方国家中,国王与教皇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此,当玉帝有难之时,他不去求助太上老君,而是请来了如来。
要知道那太上老君的法宝可是威力不凡,就连他座下青牛精拿去都能打的那孙猴子服服帖帖,玉帝之所以不请他出面,就是想告诉太上老君除了你之外我还能找来别的帮手,你要是那天把我逼急了,咱也收拾收拾投奔西方教去。
为什么玉帝要跟太上老君暗中较劲呢?《封神演义》里写的很清楚,当时主宰天庭的四方大帝火并身亡,总不能眼看着天庭荒废下去,于是鸿钧便安排座下童子前来镇守,这童子便是玉帝。
太上老君等人作为鸿钧的弟子,自然是非常不服气,但是碍于师命,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还要为玉帝在人间寻找帮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封神榜。元始和老君二人有气没地方撒,就一股脑的全倾泻在他们的小师弟——通天教主的身上了。为什么呢?因为通天教主也是属于被鸿钧偏爱的对象,如果单论实力的话,就算他资质奇高,但也不是两位教主级高手的对手,元始他们之所以被逼到了去西方教搬救兵的地步,其实就是因为鸿钧太偏心了。
例如诛仙剑阵,其实是鸿钧收藏多年的法宝,他将自己大半的法宝都赐给了通天教主,元始和老君心里自然是非常不平衡。
为什么中国的神话体系会如此混乱?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历史演变:从商周时期的祭祀体系,到东周时期的神话大爆炸,再到汉代的五帝体系,中国神话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变。
地域差异:各地都有自己信奉的主神,如妈祖等地方神祇,导致神话体系难以统一。
宗教影响: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神仙体系,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文化整合:与其他文明的神话体系相比,中国神话更注重衍生传播,而非整合统一。
统治者态度:统治者发现祭祀活动更像是在作秀,没有安排人专门去整理,导致神话体系更加混乱。
因此,中国神话体系的混乱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宗教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混乱反而赋予了中国神话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