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口路:忆南来北往 道人间沧桑
重走西口路:忆南来北往 道人间沧桑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黄河环抱,又有“鸡鸣三省”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准格尔旗成为中原地区与北方众多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碰撞融汇的大舞台。在这里,曾经上演过“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位于准格尔旗龙口镇的大口村即因“走西口”古渡口得名。大口村南临黄河,与山西省河曲县隔河相望,西靠长城与陕西省府谷县相邻。据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大口渡摆渡的村民张三恩说,这里风高浪急水势凶险,往来渡船要严控人数,“坐得均匀”,否则就有倾覆的危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走西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三百万先民告别故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其规模之大令人折服,其探索之艰令人感佩。他们留下了传扬不息的创业故事,塑造了风貌独特的西口文化,也加强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
而在今天的准格尔,目及之处仍然保留着当年的诸般印记——从民居、口音,到风俗、节庆。走在大口村,若随口叫住迎面而来的老乡询问“家乡何处”,十有八九是“走西口”的后人。他们修建祠堂、编纂族谱,用未改的乡音执拗地传承着黄河彼岸悠远的故乡回忆,也铭记着祖祖辈辈火热奋发的开拓精神。
当年的西口路上,流传着这样一曲歌谣:“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甚也没听懂”。歌谣中的“纳林”,今天位于百年老镇沙圪堵镇,黄河对岸而来的汉人过大口渡后,常在商旅往来不绝的纳林歇脚,作为继续北上去往今天呼和浩特、包头一带的中转站。
步入纳林,便进入了真正的蒙地,而今日在纳林老街上,吃到的仍是饱含“走西口”记忆和山西、陕西风味基因的美食。驴肉碗饦跟随走西口人的脚步来到准格尔旗,成为在此生根发芽的一道地方名吃。口内人迁居至此,荞麦也在这里广泛种植,荞麦碗饦的清爽与驴肉的醇香结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忆起“走西口”的峥嵘岁月。
而纳林名产——毛毯,也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共生的见证。草原肥美水草滋养下出产的优质羊毛,结合口内山西人精到的编织技术,其天作之合便是纳林历史悠久的毛毯产业。
“走西口”是一个蕴含传奇色彩的词汇,承载了准格尔旗祖辈先人们的不屈往事、不凡心路,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求索、开拓进取。当我们站在苍茫的大口渡,面朝黄河怀古念今之时,往昔历历在目,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走西口”见证的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力量,将随黄河奔流滚滚向前,亘古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