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这些方法让你告别烦恼
冬季养生,这些方法让你告别烦恼
冬天到了,寒冷的天气容易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烦躁。想要摆脱这些烦恼吗?试试这些简单易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吧!
冬季容易出现的烦恼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我们不仅要面对寒冷的气候,还需格外注意维持身体的活力与心理的宁静。冬季容易出现以下烦恼:
情绪低落:冬季大多数时候天空不像夏天那样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容易让人心情低落。
睡眠障碍:冬季气温下降,尤其我国南方地区没有供暖系统,屋里比较凉,会影响人们的睡眠,特别是会影响入睡。
身体不适:近期,因气温持续走低,拉萨各医院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
养生关键在于“闭藏”
“冬季调养,应以藏为主。”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孔艳华介绍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冬季如何养生。其意思是说,冬天最寒冷的三个月,乃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可扰动阳气,应当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阳光出现再起床;要让情志如同军队埋伏、鱼鸟深藏、人有隐私、心有所获一般;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切不可让皮肤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便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具体养生方法
1. 起居调养: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冬季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早睡能够保养人体阳气,使身体保持温热状态,而晚起则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之后再起床。睡觉时不可蒙头大睡,因被窝中空气不流通,氧气会稀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会感到胸闷、恶心,甚至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出虚汗。
2. 运动调养:选择温和运动,避免大汗
适度锻炼对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都大有益处。这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强度不高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也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去爬爬山、散散步。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因为汗多会泄气。
3. 饮食调养:温补食物为主,注意肾脏调养
肾脏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充足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在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脏的调养,适当多吃动物性食品、豆制品以及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例如: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
4. 心理调养:多晒太阳,保持乐观心态
冬季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等问题的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食欲和饮食习惯,有些人可能会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从而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特别提醒:冬季要适当“懒”一点
早起“懒”一点:冬季的早晨,阳光来得总是迟疑,您可能会觉得起床是一种折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冬天养生的核心是“敛阳养阴”,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自然的闭藏规律。因此,不妨选择早睡晚起,这样不仅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还有助于阳气的藏匿与阴精的蓄积。
锻炼时“懒”一点: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锻炼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在冬季尤其是清晨,心里总会想着那一床温暖的被子。其实,冬季的晨练也需因时而异,如果你强迫自己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不仅容易造成阳气的流失,反而可能导致身体的负担加重。所以,我们不妨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比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既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又不会过度消耗。
洗澡也可以“懒”一点:冬天气温低,皮肤竟然还要忍受频繁的洗澡折磨!如果一味追求干净,可能导致皮肤的水分和油脂流失,最终引发瘙痒甚至感染。因此,北方人建议在秋冬季节每周洗澡1到2次即可。洗澡时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相信我,这样可以让你的皮肤在干燥的冬季里更有光泽。洗澡水温也最好控制在37°C以内,对,有些人喜欢泡热水澡,不妨让自己的皮肤适应一下,让皮肤呼吸的空间更大一些。
让大脑“懒”一点:冬季,光照减少,很多人会感到烦躁和沮丧。北欧国家门口的冬季情感障碍便是有科学依据的现象。情绪波动并不可怕,解决的方法却简单得多——多晒太阳!趁着阳光好的时候,走出户外,让阳光洒在脸上,既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也能调节生物钟,改善心情。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不想动,但只需几分钟,也能让你焕发神采。
结语
这些方法不仅适合冬季,更能帮助你全年保持健康和快乐。记住,冬季养生的关键是顺应自然,适当“懒”一点,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健康和活力,迎接新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