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周公祈祷与曹操祭文:中国古代祭祀的心愿表达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01: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周公祈祷与曹操祭文:中国古代祭祀的心愿表达变迁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从周公祈祷到曹操祭文,见证了心愿表达方式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上,还反映在祭祀用品的变化,如点心从祭祀用品到日常食品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01

周公祈祷:对神灵的敬畏与家族责任的担当

周公祈祷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早期代表,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家族责任的担当。据《尚书·金滕》记载,周武王病重时,周公向三位先王祈祷,请求以自己的生命替换武王。这段祈祷文是这样说的:“惟尔元孙某,遭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意思是你们的长孙周武王病重,你们三个前辈要保佑,让他承担太子之责成就大业,我请求以我健康的身体和他替换。史官记录下来这段文字,将其纳入“祝册”放在柜子中,用金属制的带子绑好封存。这个周公祈祷的记载,事关人的生死,又有兄弟情深,被视为祭文的萌芽之作。

当时的祭祀活动主要由王公贵族主持,用于歌功颂德和追念先人。《左传》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视同为与战争一样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论语·为政》中也提到:“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时,祭礼和丧礼是分开的,葬前行丧礼,“哀”是丧礼中主要的情感,葬后行祭礼,“敬”是祭礼中主要的情感。基于此,作为祭文的最早形式“诔”(音lěi)中多为敬语就不奇怪了。

02

曹操祭文:祭祀文化的平民化与个性化

两汉以后,诔辞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丧祭写作文体。西汉辞赋家扬雄所写的《元后诔》,东汉时期杜笃所写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所写的《明帝诔》等均为当时的诔辞精品。因为时人对文章非常讲究,即使是诔辞,词藻也非常华丽,这就为祭文赋予了文学的色彩。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总结的,诔辞大都选录逝者生前的嘉行美德,写法如纪传体而用颂的文辞,篇首称颂逝者的品行,结尾表达哀思。文章叙述逝者的品行要鲜活,可让生者依稀目睹其风貌;抒写生者的悲痛要动人,能使闻者深为哀伤。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诔辞前面为自由叙述的散体,后面为讲究的四言韵体,开辟了两千多年来祭文散韵结合的格式。

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因为有了“祀(祭)……文”的字样,以及自由的写法,带有私人感情的基调,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最早的大众化“祭文”。该文是建安七年曹操大败袁绍后志得意满之际,途经故乡谯县悼念桥玄时所写的祭文。曹操年轻时,性格乖张,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只有名士桥玄对他赞赏有加,并在临终前将妻女托付给他,此举让曹操名声大振。桥玄对曹操有很大的知遇之恩。此番经过故乡,物是人非,曹操心有所感,写下这篇专门悼祭桥玄的祭文。这种写法成为后代祭文纷纷效仿的形式,特别是文尾的“尚飨”二字,意为“请您享受美食吧”,和“呜呼哀哉”一样,几乎成为祭文的代名词。

03

祭祀文化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

祭祀文化从周公祈祷到曹操祭文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分乱,国家观念在诸侯们的有意提倡下越发明确。区别于周朝时天子分封的诸侯领土,国家上层王室开始将礼制牢牢掌握在手中,作为一种彰显身份与政权合法性的手段。民间依旧存有少量的土地崇拜倾向,但这类崇拜与祭祀活动更加偏向于崇敬土地本身,祈祷收成或是避免灾祸。

真正在民间得到发展的,是伴随家族宗庙成型而逐渐强烈起来的祖宗祭祀活动。春秋乱世,战事频发,人口资源既是军队的重要保障,也耕种土地,确保后方,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人口保持与耕作生产。为了控制迁移,清查人数,各国君主开始有意在改革中逐步建立起户籍制度,同姓宗族观念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慢慢成型。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争鸣议法,思想文化界动荡频繁,私学兴起,王室选贤任能,突破传统选官制度,讲求能者居之,为带来建国之策的读书人们封赏高官厚禄。一些世家贵族随之兴起,上层贵族们没有祭祀天地的大权,但可以用极高的礼仪规制来祭祀自己的祖先,以彰显风度与家族贵重地位,原本只属于周王室与诸侯贵族们的祖宗祭祀,其一小部分权力与内涵开始下放,而关于天地信仰的祭祀则被牢牢限制在国家领导人手中。

至秦合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对下推行文字教育,建立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控,将同姓人口聚集形成聚落;对上规制礼度,自称皇帝天子,礼法的上下分化更加明确,祖宗祭祀与社稷祭祀共同传衍的主要格局也基本在此时成型。

04

祭祀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上,还反映在祭祀用品的变化。以月饼为例,最初作为祭祀用品,后来逐渐演变为日常食品。据《周礼》记载,古代帝王有春朝日、秋夕月的习俗,这种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月饼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名为“太师饼”的食品,被认为是月饼的雏形。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胡桃、芝麻等材料,为制作饼增添了更多的辅料。唐朝时期,民间已有专门从事饼类制作的师傅,京城长安也开始有了专门卖饼的商铺。到了北宋时期,民间流行吃饼的习俗,诗人王琮曾在诗中提到“宫饼”,这可能是现代月饼的前身。到了明朝,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祭月的必备供品之一。此外,还有传说称朱元璋在当年起义时用月饼传递消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糕点赏赐群臣,从而使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下来。

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纪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从周公祈祷到曹操祭文,从庙堂祭祀到民间祭拜,祭祀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