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研究:适度游戏助孩子成长
牛津大学研究:适度游戏助孩子成长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K. Przybylski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度的电子游戏不仅不会损害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反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这项研究通过对近5000名10至15岁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轻度游戏投入(每天少于1小时)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游戏时间与认知能力
2022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该研究分析了美国“ABCD研究”中9,855名9到10岁儿童的屏幕时间记录。两年后,研究人员获取了其中超过5,000名儿童的数据。结果显示,报告玩游戏时间超过平均水平的孩子,其智商比平均水平高出2.5分。这些智商提升体现在阅读理解、视觉空间处理,以及记忆、灵活思维和自控能力相关的任务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知能力的提升并非游戏独有。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研究发现,工作日和周末的游戏时间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工作日玩游戏与较差的学业成绩相关,而周末玩游戏则与较好的学业成绩相关。
游戏对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的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对基本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动作类电子游戏能提高感知、注意力、记忆和决策能力。例如,Green & Bavelier(2012)发现动作类游戏能提高跟踪移动物体的能力,这与驾驶水平密切相关。此外,动作游戏还能提高儿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Trick等,2005)。
适度游戏还能改善决策执行能力和社交能力。策略游戏与问题解决能力相关,而合作类游戏则能培养重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在《星际争霸2》中,数百万玩家进行着复杂的策略游戏,这需要在获取资源、集结军队和渗透对手防御之间不断进行权衡。
防沉迷系统的实施
为了帮助未成年人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游戏厂商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以腾讯游戏为例,该公司推出了“防沉迷四件套”管理工具,包括“一键禁玩禁充”、“自我账号管理”、“绿色手机上报”和“一键屏蔽陌生人”四大功能。这些工具覆盖了游戏时长、消费和社交等多个维度,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的管控手段。
此外,腾讯游戏还推出了“AI自助+人工视频”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管控方案。截至2024年5月,家长服务助手已为192万家长推荐了管控方案,为近1.4万个家庭提供了专业指导。
建议与展望
根据相关研究,建议儿童每天的游戏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周游戏天数不超过3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包括户外运动、阅读和社交等。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游戏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正如牛津大学的研究所指出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游戏的“度”。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引导,电子游戏可以成为儿童成长的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