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川青铁路: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天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4: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川青铁路: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天路”

川青铁路,这条被誉为“高原天路”的现代化交通动脉,不仅穿越了崇山峻岭,更在建设过程中谱写了一曲生态保护的赞歌。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川青铁路沿途分布着多个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其中包括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以及若尔盖湿地这一重要的黄河水源涵养地。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态环境挑战,川青铁路在选线、施工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生态保护的智慧与决心。

01

“近而不进”:创新选线理念

川青铁路的选线工作堪称一场生态保护与工程设计的完美结合。设计团队从项目研究初始,就确立了“沿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不受影响、景观资源不受破坏、江河水源不受污染、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基本原则。在岷山山系这一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设计者们采用了“近而不进”的选线策略,即线路尽量靠近但不进入生态环境敏感区。

为了给大熊猫“繁育走廊”让路,设计团队在土地岭廊道处特意绕了个弯,虽然这增加了20%的建设量,但却为大熊猫的生存繁衍保留了宝贵的生态通道。在九寨沟、黄龙等水源补给区附近,通过详细地质勘探,线路巧妙地绕开了这些关键区域,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02

长隧道群:生态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在无法完全绕避的地段,川青铁路采用了长隧道和连续隧道群的方案。这种设计既减少了地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又提高了线路的安全性。例如,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设计团队采用了28.4公里的超长隧道穿越方式。为了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部分隧道的埋深甚至达到了1000多米。

这种“超级地铁”式的建设方案,虽然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和成本,但却有效保护了地表生态环境。从成都东站至镇江关站的约130公里隧道群,海拔每秒向上爬升1米,宛如一座“超长电梯”,旅客在隧道中穿行时,头顶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许就有大熊猫正在经过。

03

绿色施工:最小化环境影响

在施工阶段,川青铁路坚持“绿色施工”的理念。设计团队严格遵守不在环境敏感区域设置辅助坑道的原则,所有弃渣场都远离保护区,并实行弃渣远运。在山区弃土本就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方案,将渣场数量从100多个减少到42个,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在若尔盖湿地边缘,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与湿地一致,均为泥炭。施工团队不仅开展了详细的野生动植物分布调查,还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确保施工活动不对保护区造成影响。即使在非保护区范围内,施工过程也设置了隔离保护措施,以减少对黑颈鹤、赤麻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

04

运营期保护:持续守护生态

川青铁路的生态保护工作并未随着建设的完成而结束。在运营阶段,铁路沿线设置了封闭式声视屏障,经过多方案比选和验算,最终确定声视屏障总高度为5.6米,有效减轻了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减少了灯光散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05

创新突破:为未来铁路建设树立标杆

川青铁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一次次技术创新的突破之旅。针对沿线复杂的地质条件,设计团队开展了16项工程试验专题研究,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例如,国内首次系统形成的Ⅳ类围岩全断面开挖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工法,以及生态敏感区弃渣场植被恢复技术,都为我国山区及高海拔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川青铁路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的高水平,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典范。这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正在用它的智慧和创新,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