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和深圳警方联手打击AI换脸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和深圳警方联手打击AI换脸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结一起AI换脸软件侵权案,判定被告公司侵犯原告个人信息权益,需道歉并赔偿损失。与此同时,深圳警方成功捣毁一个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展示了技术滥用的巨大风险。这些案例凸显了AI换脸技术在法律边界和权益保护方面的紧迫性,提醒公众和企业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共同推动技术健康发展。
AI换脸技术引发侵权纠纷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这起案件中,原告廖某是一位国风短视频模特,在未经其授权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使用其出镜视频制作换脸模板,并上传至涉案换脸APP中,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借此牟利。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替换了视频中能够识别原告本人的面部、去除了肖像的识别性,但本质上仍然利用了原告的短视频,该行为包括了利用原告部分人脸信息用于新上传照片的融合,以及利用该视频中的妆容、发型、服饰等整体造型及灯光、镜头切换等因素形成模板视频。换言之,被告获利的主要因素是原告涉案视频中的劳动投入。被告若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使用上述要素,对他人的劳动投入“搭便车”,相关权利人可以基于劳动创造投入、竞争性利益等其他请求权基础维护合法权益。因此,法院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需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
AI换脸技术成犯罪新工具
在深圳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从网上等各种渠道收集被害人图片信息,然后进行合成处理,用来敲诈勒索。前不久,深圳市民吴先生突然收到一个陌生手机号码发来的彩信,点开一看竟然是他和一名陌生女子在酒店房间内的不雅照片。深圳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对吴先生提供的线索进行侦查。通过梳理报案记录,警方发现全市有同样遭遇的不止吴先生一人,犯罪嫌疑人的敲诈勒索方式都如出一辙。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是一个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团伙内分工明确,有人负责修图,有人负责寻找作案目标,有人负责发短信打电话敲诈勒索。在掌握大量线索后,深圳警方展开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抓获以王某为首的10多名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嫌疑人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大量经过合成换脸后的不雅照片。目前,王某等人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法律专家:AI换脸技术存在多重风险
AI换脸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法律和伦理挑战。中国政法大学的“世界法学家论坛”上,法律学者指出,AI换脸技术涉及肖像权、个人信息保护和著作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表示,AI换脸技术触及科技伦理边界,需要进行相应的伦理审查。英国班戈大学教授安德鲁·麦克斯泰强调,技术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确保技术应用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专家建议:技术和法律双重保护是关键
面对AI换脸技术带来的风险,专家建议采取技术和法律双重保护措施。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博指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检测技术识别视频真实性,结合身份认证和数字水印手段提高伪造难度。同时,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公众如何防范AI换脸风险?
- 避免过度分享个人生物信息: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发布手持身份证、白纸照等包含敏感信息的照片。
- 谨慎处理个人票据:火车票、登机牌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不要随意拍照分享。
- 保护家庭隐私:不要在照片中暴露家门钥匙、车牌号码等特征性物品。
- 提高警惕意识:对于涉及转账、汇款的视频通话,要仔细甄别真伪,注意观察面部轮廓、光线背景等细节。
AI换脸技术在带来创新应用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和深圳警方的行动,彰显了国家对AI换脸技术滥用的打击决心。这不仅为公众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也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法律和道德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