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进国家速滑馆!这所学校的跨学科实践真有料
把课堂搬进国家速滑馆!这所学校的跨学科实践真有料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将课堂搬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们近距离感受了“冰丝带”的科技魅力,还通过动手实验和亲身体验,深入理解了场馆背后的科技原理和文化内涵。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外形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与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通过参观“冰丝带”,感受深厚的双奥文化底蕴、了解多项科技的首创技术、助力教师成长发展。
解锁冰丝带中的“中国方案”
中国科技
冰丝带作为智慧化的场馆,配备了“超级大脑”,能根据实时数据“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舒适稳定的比赛环境。冰丝带中“最快的冰”拥有先进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利用二氧化碳蒸发升华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结冰的效果。相比传统制冷技术,避免了加重温室效应,其碳减排放量相当于种下120万侏树木。这种技术能保证冰面温差小,冰面更加平整天。同时,根据工作人员的讲解,浇冰车在日常的浇冰洗冰的过程中,也会对冰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整,保证运动员滑行的流畅。正是在这些先进科技和无数工作人员的双重保重之下,在这届冬奥会,奥运健儿在冰丝带突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冰丝带的冰被称之为“最快的冰”。
中国传承
冰丝带位于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冰丝带的建成和使用,进一步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展示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和风采。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看到墙面陈列着历代夏、冬两季奥运会的火炬、吉祥物和各类文创产品,展示着奥运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在参观场馆内时,正逢冰面上在进行速滑训练。年龄稍大的孩童在绕着短道一圈一圈练习速滑,在内圈是更小的孩子跌跌撞撞穿着冰鞋练习速滑的姿势。冰丝带中更看到了冰雪精神在少年中的代代相传。
亲身体验、动手打造冰雪奇迹
在教师们以四队结束对场馆的参观和学习后,是本次活动的第二项实践环节。第一个内容是教师动手通过“点水成冰”的实验,理解冰丝带二氧化碳制冷的技术原理。在正式实验之前,讲解老师对冰丝带的制冰原理进行深入解读。又向老师们展示了近几年冰丝带与中高考真题的融通,启发老师们对真实情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以五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将醋酸钠加入固态晶体,记录液体温度的变化,完成实验记录单。通过实验发现烧杯内发生反应后温度上升,物质从液态变成了固态,以“点水成冰”的简单实验,以小见大,加深对冰丝带中的制冰原理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冰陀螺的体验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对童年记忆的温馨回顾,更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次生动传承与弘扬。教师们三五成群,或轻挥长鞭,调整陀螺的旋转速度与方向;或驻足欣赏,交流着各自的心得体会。更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技艺高超,帮助一些原本对冰陀螺不太熟悉的教师也逐渐掌握了技巧,体验到了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