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亿打造福海水利新标杆,将带动当地农业增产15%
3.8亿打造福海水利新标杆,将带动当地农业增产15%
2024年,新疆福海县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投资项目——福海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该项目总投资3.8亿元,不仅刷新了福海县水利建设的投资纪录,更为当地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巨额投资打造福海水利新地标
福海水库灌区改造项目是福海县2024年重点水利项目之一,总投资高达3.8亿元,占全县水利建设总投资的近一半。项目主要对灌区内的引水渠、放水干渠、分干渠、支渠及各类建筑物进行现代化改造,旨在全面提升灌区的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该项目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全县3乡3镇1场,惠及57个行政村的4.55万人口。灌区总面积达85.01万亩,占福海县总灌溉面积的45.17%,相当于整个阿勒泰地区耕地面积的12.76%。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覆盖范围,在福海县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破解水资源利用难题
福海县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中部,虽然拥有乌伦古湖和额尔齐斯河等丰富的水资源,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此次灌区改造项目重点聚焦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和干支渠防渗完好率两大关键指标。
项目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从现状的0.45提升至0.57,这意味着每立方米灌溉水将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干支渠防渗完好率将从现状的50%提升至73%,有效减少了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损失。通过渠道防渗处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灌区的输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新增节水量达到4098.7万立方米。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福海县农业发展面临着盐碱地改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灌区改造项目的实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项目通过改善灌溉条件,为盐碱地改良创造了有利环境。福海县积极探索“稻蟹共养”等生态农业模式,利用淡水循环灌溉和生物改良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盐碱化状况。目前,全县已成功开发4000余亩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还发展了特色水产养殖,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另一方面,项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基础。福海县依托改造后的灌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经济社会效应显著
福海水库灌区改造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从经济效益来看,项目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项目实施后,灌区内农作物产量有望提升1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加10%左右。同时,通过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地方经济发展释放了更多水资源潜力。
从社会效益来看,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此外,大规模水利建设还吸纳了大量就业,据统计,2024年福海县水利建设项目共吸纳就业314.7万人,同比增长14.9%,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作用。
展望未来
福海水库灌区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福海县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项目的持续运行和优化,其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业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效益将进一步显现。同时,该项目也为新疆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