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教你防孩子手机成瘾
教育部出手!教你防孩子手机成瘾
近日,教育部及多地教育部门相继发布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政策,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校园和课堂。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现实挑战:手机依赖与逃避监管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生专注力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带来网络沉迷、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然而,在校园手机管理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商家却打起了“擦边球”。据报道,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商家销售“藏手机神器”,有些商品销量过万件。相关评论里,有不少自称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评价称,“特别好用,绝对不会被发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这种行为明显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违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和要求。电商平台有权对商家的不当营销行为进行必要的管束和处理,及时下架相关商品和服务。
各地举措:从“一刀切”到精准治理
面对手机管理难题,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措施。例如:
- 郑州:中小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
- 广州:学校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
- 佛罗里达州(美国):要求公立学校禁止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耳塞等个人无线设备
- 英国:支持校方完全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部分私立学校甚至为学生发放只能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的离线诺基亚手机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政策并非“一刀切”。例如,《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规定,“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学校应当在公共区域设置公用电话供中小学生应急联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专家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关键
专家普遍认为,要有效解决学生手机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倪娜建议,对于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制定校规校纪,实施教育惩戒;对于帮助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校内人员,学校也应高度重视,进行相应处罚。
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在线时间;家长则需要提升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同时,社区和学校可以联合举办户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国际经验:限制使用与数字素养并重
各国在应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策略:
- 美国:至少8个州通过法律限制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
- 日本:解除手机禁令,但要求上课时关闭或静音
- 英国:支持学校完全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 法国:拟试行“数字休息”政策,限制15岁以下学生使用社交媒体
- 俄罗斯:中小学禁用通信工具
这些做法表明,既要限制手机使用,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才能真正解决手机成瘾问题。
结语
校园手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正如蔡海龙所说:“面对手机等智能产品管理难题,成人社会应有更多耐心和细心,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理,营造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