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电压控制技术升级,破解新能源并网与数据中心供电难题
相电压控制技术升级,破解新能源并网与数据中心供电难题
相电压是电力系统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尤其在三相交流电中尤为重要。它指的是任意一相与中性点之间的电压,在星形(Y)连接的电路中尤为常见。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相电压通常为电源额定电压的根号3分之2,三个相电压之间相差120度,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
相电压的稳定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工程技术人员借助同步发电机(调相机、传统的火电、水电发电机等)自带的“惯性”来稳定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等参数。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可再生能源以及大型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电网,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前者通常不具备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和电压支撑能力,后者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电压和频率的快速变化,并存在电压谐波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到电网的稳定性,进而出现电网电压、频率不稳,甚至出现振荡等事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构网型技术应运而生。构网型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电压源,主动支撑电网的电压、频率和功率稳定,特别是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必要的支撑。相较于跟网型技术,构网型技术具有更好的电网适应能力,具备并离网切换和系统故障到恢复的黑启动等功能。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相电压的控制对于高密度计算设备的供电至关重要。以数据中心为例,随着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机房的密度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更强大的计算系统正不断安装至曾容纳服务器的同一空间中,而与当今的计算机和网络需求相比,这些服务器只消耗了其中所需的一小部分电力。不久前,一个由 10 台服务器组成的单个 IT 机架会消耗总共 5 千瓦 (kW) 的功率。而今天,同一机架可以容纳数十台服务器,总共消耗 20 或 30 kW。为了应对这样的功率水平,您自然希望能提高效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些微的功耗改善也将节省大量的成本。
布线是另一个问题。考虑一个 15kW 的机架。使用 120 伏单相交流 (VAC) 电时,需要 125 安培才能为机架供电,这需要直径几乎为四分之一英寸 (AWG 4) 的电线,这种电线太粗了,根本无法方便地使用,更别提昂贵的价格了。由于三相电源更高效,因此可以使用更细的布线提供相同的功率(甚至更高)。如果要使用三相电源来为 15 kW 的机架供电,需要三根能够负载 42 安培 (AWG 10) 的电线,这些电线的尺寸大大缩小,直径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英寸。
三相电源带来的其中一个优势是,能够提供近乎两倍于单相系统的功率,而不需要两倍的电线量。它的功率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三倍,因为在实际中,人们通常取下一条火线,然后将其连接至另一条火线。要了解三相如何提供更多的电力,必须进行数学运算。单相电路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 = 电压 (V) x 电流 (I) x 功率因数 (PF)。如果我们假设电路上的负载为纯阻性负载,则功率因数是整数 1,则该公式可以省略为 P = V x I。如果我们考虑电路电压为 120 伏,电流为 20 安培,则功率为 2,400 瓦。三相电路功率的公式为:功率 = 电压 (V) x 电流 (I) x 功率因数 (PF) x 根号 3。如果我们假设电路上的负载为纯阻性负载,则功率因数是整数 1,则公式可以省略为 P = V x I x 根号 3。如果我们假设 3 相电路的电压为 120 伏,并且每相电流为 20 安培,则通过公式可计算出功率 = 120 伏 x 20 安培 x 1.732 = 4,157 瓦。这就是三相为什么可以提供近两倍于单相系统的功率。这是一个简化的例子,但它可以用来研究为了支持更高的电压(例如 208 或 480 伏)或电流(例如 30 安培或更高),电路能够提供多少额外的功率。
在为 IT 设备机架供电时,这种容量将派上用场。单相电源用于机架曾是常态,但随着 IT 机架密度的增加,单相电源变得不那么可行和实用。所有布线、导体和插座都变得更大、更昂贵,并且越来越难以使用。直接向服务器机架提供三相电源,使您能够使用更经济的布线线缆和其他组件,同时提供更多的电力。然而,这确实需要注意每个电路上的负载,确保它们能够保持平衡并且不超过电路容量。
总之,相电压不仅是理解电力系统的基础,还在设备运行和维护中发挥关键作用。掌握相电压及其与线电压的关系,有助于优化系统设计并确保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