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善说卷318:孔子评管仲
说苑善说卷318:孔子评管仲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在《说苑》中,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展现了他对管仲的全面评价。
译文
子路问孔子:“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回答道:“伟大的人。”
子路说:“早年管仲给齐襄公提意见,齐襄公不采纳,说明管仲没有辩才。他辅佐公子纠,结果公子纠死了,说明管仲无能。他在齐国穷得毛包自己也不担忧父母的生计,说明管仲不孝。被锁在囚车中却没有惭愧的神色,说明管仲不要脸。后来他改换门庭投靠齐桓公,说明管仲不忠。召忽为公子纠死节,管仲没有,说明管仲不仁。就这么一个人,您为什么说他是个伟大的人呢?”
孔子解释道:“管仲给齐襄公提意见,齐襄公不采纳并不能说明管仲没有辩才,只能说明齐襄公冥顽不灵。管仲附着公子纠失败了,并不是他无能而是时机不对。管仲家里穷的毛包自己却不担忧父母的生计,并不是他不孝而是他安贫乐道。被锁在囚车之中却不惭愧,是因为他心中有数。改换门庭投靠齐桓公,并不是不忠而是知道变通。召忽为公子纠死节管仲不死节,并不是管仲不仁。召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就算他不死也不过是阶下之囚,也就那样了。现在他死了才能闻名天下,他不死又能如何呢?这管仲,是能辅佐天子的人,是诸侯的国相,死了就白瞎了。不死的话就能为天下干很多有用的事,那他为什么要说死呢?子路啊,你怎么能这么想呢!”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何如人也?”
子曰:“大人也。”
子路曰:“昔者管子说襄公,襄公不说,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无能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中无惭色,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夫子何以大之?”
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说,管仲非不辩也,襄公不知说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非无能也,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非不慈也,知命也;桎梏居槛车而无惭色,非无愧也,自裁也;事所射之君,非不贞也,知权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非无仁也。召忽者,人臣之材也,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天下,夫何为不死哉?管仲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为沟中之瘠;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由!汝不知也。”
补
公子纠:齐僖公之子,齐桓公之兄。他和齐桓公竞争国君之位,输了,最后被鲁国人处死。
所射之君:即齐桓公。彼时的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竞争齐国国君之位。半路上被管仲劫杀,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出生天,先于公子纠抵达临淄,继承齐国国君之位。
召忽:齐国大夫,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鲁国处死公子纠以后,召忽自杀殉节。
感
《孔子家语》中也有这一段。
这一段,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我个人认为管仲很厉害,子路的疑问有很多确实也能解释,但是,孔子这一套说辞,真的是太过丑陋了。
孔子这一番话的核心思想是“管仲永远是对的”。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这套说辞为任何一个人辩解。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个人是不是会和管仲那般取得惊人的成就。
即,正因为他是管仲,所以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他要是召忽,那他就应该早早地去死,博取名声。
所以,这段还隐藏着一个道理,那就是“笑贫不笑娼”。只要一个人未来出了成绩,那么他在此之前的黑料都是命运给与的考验,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勋章。
如果,我们未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一定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