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对大脑刺激催眠,或许能成为新型无痛疗法
Nature:对大脑刺激催眠,或许能成为新型无痛疗法
科学家采用经颅磁刺激短暂提高慢性疼痛患者的催眠易受性(可催眠性),使他们更受益于催眠疗法。
一个人可被催眠的程度(催眠易受性)似乎是稳定的特征,在整个成年期不会有变化,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和智商一样。但现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一种暂时提高催眠能力的方法——或许可以让更多人体验到催眠疗法的好处。1月4日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Mental Health》中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对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进行不到两分钟的电刺激,可以约1小时内提高参与者的催眠易受性。
Via:freepik
“我们知道催眠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疼痛”,精神病学博士后、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阿菲克·法曼博士(Afik Faerman, PhD)说,“但我们也知道催眠并不对每个人都有效”。
大约2/3的成年人至少是可以被催眠的,15%的人具有高度的催眠易受性,也意味着他们在标准的10分催眠易受性测量中能达到9或10分。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医学博士说:“催眠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催眠易受性越高,你采用催眠作治疗手段的概率就越大”。
斯皮格尔是杰克、露露和山姆-威尔森医学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催眠疗法,他用催眠帮助患者控制疼痛、缓解压力、戒掉烟瘾等等。几年前,斯皮格尔带领一个团队,用脑成像来了解催眠疗法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他们发现,高度催眠易受性的人左额叶皮层背外侧区(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和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之间的功能链接更强。左额叶皮层背外侧区负责信息的处理和做决定,而背侧前扣带回皮层负责检测刺激。
斯皮格尔分享道:“这还是合理的,这两个脑区间的交流更强的人更能集中注意力些。这是因为你在协调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的脑区和分散你注意力的脑区”。
即使是稳定的特质,都有可能改变
有了这些初步的想法,斯皮格尔和诺兰·威廉姆斯(Nolan Williams)组队研究。诺兰是精神病学、行为科学副教授和医学博士,主攻采用非侵入式神经刺激技术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和自杀倾向等心理疾病。
他们希望,神经刺激甚至可以改变像催眠易受性这种稳定的特征。新的实验里,研究人员招募了80名纤维肌痛症患者,这是一种慢性疼痛疾病,可用催眠治疗。他们排除了那些催眠易受性高的患者。
一半的参与者接受了经颅磁刺激,通过头皮上的特殊头罩向大脑输送电脉冲。具体来讲,他们的左额叶皮层背外侧区接受了两次持续46秒的800个电脉冲。具体的电刺激位置取决于每个人大脑独特的结构和活动。
Via:freepik
“这方法新奇的一点就是,我们采用的是每个人大脑独特的结构,根据脑成像,来找出正确的刺激位置”,威廉姆斯说,他是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
另一半参与者接受的是虚假疗法,即他们会接受和上一组一样的实验设置,感受也一样,但却没有电刺激。催眠易受性在治疗前后由临床医生测量;医生和参与者都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哪一个实验组。
研究人员发现,接受神经刺激的参与者的催眠易受性有显著提升,得分比另一组大约高出一分。虚假治疗组则没有任何效果。
一小时后再去测量参与者的催眠易受性,研究员就没有观测到这种效果了,两组参与者的数据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威廉姆斯说:“太惊讶了,我们竟然只用92秒的刺激就能改变人类用100年都没有改变掉的稳定的大脑特征。我们终于破译了”!
研究员甚至打算测试不同大小的神经刺激是否能进一步提高催眠易受性。“能改变催眠易受性就已经很不寻常了”,斯皮格尔说。举个例子,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斯坦福大学学生的研究发现,在25年后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检测中,催眠易受性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与这一时期的智商一样稳定。斯皮格尔最近的实验还发现,催眠易受性可能有遗传基础。
更大的意义
临床上,催眠易受性的短暂增高可能足以让患有慢性疼痛病的患者选择催眠疗法来代替长期使用的阿片类药物。斯皮格尔将对研究参与者进行跟踪调查,看看他们在催眠治疗中的表现如何。
这一新结果可能会产生催眠以外的影响。法曼指出,神经刺激也许能暂时改变其他稳定的特质,也可能增强人们对其他形式的心理疗法的反应。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个人观点是,在未来,患者走进治疗时,他们先来场迅速、无痛的大脑刺激,然后再去见他们的心理学家”,他说道,“这样一来,治疗的效果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