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改革:高校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新模式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高校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新模式
在海军勤务学院,学员王中松的课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赴军工厂参观见学、参与“翻转课堂”、制作国防教育视频课……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实践。
什么是“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并非一个新概念,但其内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格局之大: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视野之大: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课题
- 合力之大: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理论与实践:如何实现完美融合?
“大思政课”的核心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正如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
找准契合点,让理论“活”起来
“大思政课”强调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衔接。例如,通过红色研学、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吸引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大思政课”倡导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度思考。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教育部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各类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鼓励高校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视角。
高校创新实践:各展风采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引领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借鉴的经验。
北京大学:“学生讲新思想”活动
北京大学创新性地开展“学生讲新思想”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自己的视角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这种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促进了理论内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景课堂思政课
哈工大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开设实景课堂。学生在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场所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
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南开大学推出“师生同行、同研、同讲、同评”的“四同”模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调研、讨论、分享等形式,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山东大学: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
山东大学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聆听老战士讲述等方式,让学生在历史现场感受革命精神。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大思政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如何在大规模推广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 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大思政课”体系。这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大思政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塑了教育理念。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思政课”能够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