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短视频用户规模首降300万,技术法律双管齐下打击虚假视频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9: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短视频用户规模首降300万,技术法律双管齐下打击虚假视频

01

短视频平台现状:用户规模首次下滑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数为10.50亿,较2023年12月减少300万,用户使用率也从96.40%回落至95.50%。这是自2018年以来,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出现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老一小”成为短视频用户的新增主力。从2021年至2023年,10-19岁短视频用户比例从13.2%提升至15.2%,50岁以上短视频用户比例从27.4%增长至29.8%。

02

虚假短视频案例:触目惊心的造假产业链

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下,短视频平台成为虚假信息的重灾区。央视网曾报道多起虚假短视频案例,揭示了造假视频的“画皮”:

  • “孕妇征婚”:一名自媒体博主为吸引流量,网购假孕肚道具,乔装孕妇自导自演相亲场景。
  • “外卖车被盗”:一名女子与其丈夫合谋,通过摆拍制造“深夜外卖车被盗”的虚假视频,引发全网关注。
  • “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网红“Thurman猫一杯”为吸粉引流,策划编造虚假视频,造成恶劣影响。

这些虚假视频的制作团队分工明确,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都有专业人员参与。他们利用社会热点和公众情绪,制造虚假内容以获取流量和变现。

03

技术手段:视频篡改检测的前沿进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虚假视频问题,技术手段成为辨别真伪的重要工具。目前,视频篡改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

被动检测技术又可细分为深度伪造检测、基于目标的视频篡改检测、视频重压缩检测和隐写分析。其中,深度伪造检测是最热门的方向,通过分析视频中的帧级特征和时间级特征来识别深度学习生成的虚假内容。

04

法律法规:为虚假短视频划定红线

针对虚假短视频问题,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予以规制。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研究员王磊介绍,无底线摆拍引流行为可能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应当遵守的法律义务,包括不得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等。
  •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网络谣言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
  • 刑法:摆拍编造虚假信息的视频进行传播,依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寻衅滋事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05

实用建议:普通用户如何辨别虚假短视频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虽然没有专业的检测工具,但通过以下几点也能提高辨别能力:

  1. 审视内容来源:检查视频的发布者是否权威可信。官方媒体、知名机构或有良好信誉的创作者发布的视频更可靠。

  2. 观察拍摄手法:过于精致、像素清晰但缺乏现场感的视频可能经过摆拍或后期处理;而真实事件往往画面稍显模糊且更具临场感。

  3. 核实多渠道信息:搜索相关事件,看是否有其他平台或媒体报道。如果只有单一来源,尤其是那些标题夸张的内容,需格外警惕。

  4. 注意修饰痕迹:虚假视频常通过剪辑、添加特效或背景音乐来增强戏剧性,并附带商品链接以引导消费,这些特征值得怀疑。

  5. 避免情绪操控:一些视频利用悲惨情节或极端内容博取同情或关注,甚至以此推销产品,这类内容真实性存疑。

  6. 警惕“免费”陷阱:如“免费领宠物/手机”等套路,通常要求支付运费或其他费用,这往往是诈骗手段。

  7. 评估互动数据:点赞、评论和分享量较高的视频相对更可信,但也要留意是否存在异常的刷量行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辨别能力,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是每个社交媒体用户应有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真实的网络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