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苷肌肽联手血塞通,攻克脑梗难题
脑苷肌肽联手血塞通,攻克脑梗难题
近日,一项关于脑苷肌肽和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的组合疗法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还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为脑梗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脑梗死治疗现状与挑战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脑梗死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在中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更是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溶栓、机械取栓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仅在发病4.5小时内有效;机械取栓虽然可以延长治疗时间窗,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此类手术。因此,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脑苷肌肽与血塞通:作用机制与联合用药
脑苷肌肽是一种从健康家兔肌肉和牛脑中提取的复合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多肽、神经节苷脂等。它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效果,尤其适用于以下情况:
促进神经修复:脑苷肌肽能刺激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加速受损神经细胞再生,对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均有良好疗效。
保护神经功能:具有抗自由基和抗氧化特性,可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细胞损伤,同时维持细胞膜结构完整。
提供营养支持:含有的多肽、游离氨基酸等成分可通过血脑屏障,为神经细胞合成蛋白质提供必需原料,增强代谢活性。
改善神经传导:调节关键酶活性(如腺苷酸环化酶、ATP酶),优化神经代谢,提升神经冲动传递效率,加强细胞间识别与沟通。
血塞通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血塞通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此外,血塞通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将脑苷肌肽与血塞通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多靶点保护。脑苷肌肽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促进其修复和再生;而血塞通则主要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两者协同作用,能够更全面地保护脑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研究进展:脑细胞保护的新突破
2024年,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科学声明》,强调了脑细胞保护在卒中治疗中的重要性。脑细胞保护不仅限于对神经元的保护,而是应该包括对整个神经血管单元(NVU)的保护。研究发现,脑细胞保护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包括抑制兴奋性毒性、减轻氧化应激、控制神经炎症等。
在临床研究方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漪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简称“TISS研究”)。该研究纳入3906例患者,结果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通心络可提高患者良好预后比例6.7%,改善神经功能。这一研究为脑细胞保护治疗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以通心络胶囊为例,多项研究表明其在改善微循环、稳定斑块、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019年,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牵头完成的CAPITAL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此外,血塞通作为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它不仅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脑组织的损伤。这些发现为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展望
尽管脑苷肌肽和血塞通的联合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治疗方案。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精准医疗:通过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识别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实现个性化治疗。
新药研发:基于脑苷肌肽和血塞通的作用机制,开发新的药物或复方制剂,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多学科合作:整合神经科学、药理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脑梗死治疗的创新。
临床实践: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脑苷肌肽和血塞通的联合治疗为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联合疗法将在未来成为脑梗死治疗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