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为何有人在朋友圈发布讣告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4: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为何有人在朋友圈发布讣告

你知道我国每天有多少人逝世吗?据统计,截止2023年年末,我国总人口数为14亿多,全年的出生规模为902万,死亡人数规模为1110万,将一年的死亡人口总数除以365天,就能计算出,每天大概有3万人逝世。这个规模并不小,但是朋友圈里发布讣告的也并不常见,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白事不适合公之于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丧事从简,总之,隐性规则就是朋友圈不适合发讣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人们通过微信聊天交友,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分享日常生活以及宣布一些喜事和白事,宣布喜事频率往往会高于白事,但不乏少部分人用它来发布讣告,亲人过世也要发朋友圈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人性确实很复杂,也猜不透,不过亲人离世发朋友圈这种是正常心理,那些亲人过世发朋友圈的人无外乎这几种心理。

逼着自己接受事实

人对于至亲的离世往往具有滞后性,也就是在当时完全意识不到,或者是完全不相信这件事,表面上承认了这种遗憾的事实,心里却完全否认和抗拒。

这其实也是心理防御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所谓的心理防御,就是通过歪曲一定的事实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合理认知,以此来维持外界冲击下个体心理上的平衡。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中有一种叫做否认(deny)的防御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抗拒事实,歪曲现实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这就是很多人在面对至亲离世时为什么会出现麻木,滞后的原因。他们打心里不接受这个事实,即便自己已经亲眼看着至亲下葬或者火化,他们的内心是茫然无措的,

经月之后的某一天看见那房子里再也没有熟悉身影,号啕大哭,才接受至亲真正离世的现实。任何事情都能玩笑,而讣告往往是严肃而沉重的,当一个人将自己至亲之人去世的讣告发在朋友圈时,说明他正在逼自己接受痛苦的现实,又或者他彻底接受了事实,通过这种自我暗示,告诉自己事实已经发生,必须接受,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在发朋友圈不如说他们是在逼自己接受现实。

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社会他人以及群体通过运用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手段来帮助需要援助者的一种行为的总和。社会支持有很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亲人之间的互相陪伴和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的疗愈和情感慰藉,慈善家对贫困儿童的经济援助等等,能够对帮扶者的糟糕现状起到一定改善作用的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支持。

亲友之间最常见的社会支持形式就是情感需求的满足,那些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发布在朋友圈的人,可能心里很痛苦,难受,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比如朋友的一句安慰,或者一声需要帮助就说。人到中年的老徐,48岁还在外打拼,他一直觉得很累愧疚,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賺学费,很少看望老母亲,母亲突发心脏病那晚,他正好是出差第一天,远在异国他乡的他,接到了家里人的电话,泪眼婆娑的老徐,瘫坐在地上,赶回去也来不及了。他发了一张自己和母亲的合照,配文到母亲,孩子来不及看您,一路走好,闻讯而来的好友都在安慰着老徐,还有一个主动联系他,想为他订回家的机票,母亲的离世让老徐心如刀绞,亲友的安慰又让老徐感动不已。

慢慢地,在亲友的陪伴和开导下,老徐渐渐地走出了痛苦之中,他将母亲未完成的遗愿变成了自己一生的任务,以这种方式记挂着再也无法相见的母亲,带着母亲生前对他的爱和关照,继续生活下去。这就是社会支持的意义,人的心理往往具有即时性,很多情绪并不理智只是一时冲动茫然下的选择,当有人愿意拉你一把,你也会重燃起生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发朋友圈,因为痛苦和难过均摊之后,他能更好地面对现实。

自我疗愈

很多人肯定会问,发朋友圈和自我疗愈(self-healing)有什么关系?你听说过成语“鼓盆而歌”这个典故吗?典故的主人公正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

与他常年做伴的妻子离世了,众人闻之,叹息不已,纷纷为之痛惜,然而作为丈夫的庄子,却一点也不悲伤,只见他用木棍敲击着盆,边敲边唱歌,惠子见状非常不解这么重要的人离你而去,你为何这般载歌载舞?庄子看了一眼惠子,笑着说道:“生生死死,不过是一个轮回,我的妻子并没有离去,她只是彻底地回归成了最本来的样子,并且保持着这种形式,等待着新生,我有什么可悲的?”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让庄子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在面对至亲的离去时,最有效地方式就是直面现实,彻底地和至亲道别,只有这样才能将心中的痛苦变作开花良田,在发讣告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人会发很长一段道别话语,文案里全是自己和离世者的点点滴滴,这不仅是在感念情谊,也是在和逝者做最正式的道别,当他们发完这些肺腑之言之后,心中的痛苦也会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彼此间美好的回忆以及对离去的接收和释然。比起第一种通过发讣告逼自己接受现实的行为来说,这种行为更多的是自我疗愈对痛苦的稀释。离世之所以可怕在于躯体的消散,具象化的事物是承载人情感的载体,骨灰里,墓地里的并不是遗体,而是未亡人的思念,当思念过重,对于活着的人和离世的人都是“枷锁”。人生数十载,生即“向死而生”,死即“向生而死”,生与死从不是对立面,生与死是事物的两种形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减少遗憾的唯一方式就是珍惜现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