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学术思想:附子用量煎服法(上)
李可学术思想:附子用量煎服法(上)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中附子用量最高达750克。本文将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 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中,有20方使用附子。李可认为,考证《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若生附子的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的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历代使用四逆汤时,用量仅为原方的1/6-1/10,要救生死于顷刻,确实困难。
四逆汤原方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2. 附子煎服法
药与水之比例: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麻黄附子细辛汤),平均值为1:10。
煎煮时间: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他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
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顿服者1方,为乾薑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一方,为真武汤。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
- 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製附子毒性;
- 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 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
李可之全书附子案70馀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轻者为阳虚,附子为小剂10克:所谓“阳虚”,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如缺乳案之五更泻,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多;小儿酌减为3-5克,如婴儿黄疸案。附子用小剂者17例,佔总数的24.3%。
稍重为阳衰,附子为平剂15-30克:所谓“阳衰”,是阳气衰弱的证候群,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产后阴黄案之脾肾阳衰,寒湿充斥三焦。附子用平剂者7例,佔总数的10%。
重者为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30克:李可认为,凡亡阳竭阴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证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的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30克。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恆用附子30克。附子用平剂30克者33例,佔总数的47.1 %。
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45-90克: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如脉管炎合併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60克。附子用中剂者2例,佔总数的2.9%。
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100-200克: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150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1小时后起死回生。附子用大剂者11例,佔总数的15.7%。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