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国徽设计: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林徽因与国徽设计: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当会议进行到第四项议程——审查国徽时,一个关键性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在众多设计方案中,清华大学营建系副教授林徽因坚持主张使用汉唐线条,这一提议最终改变了国徽的设计走向。
从清华园到中南海:林徽因的国徽设计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徽设计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各自成立设计小组参与竞标。林徽因,这位在文学与建筑领域都卓有成就的才女,凭借早年为东北大学设计校徽的经验,成为清华设计小组的核心成员。
在设计过程中,林徽因展现出非凡的艺术眼光和历史洞察力。她主张国徽设计应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彰显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众多设计方案中,她坚持使用汉唐线条,这一主张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汉唐线条 vs 康乾线条:一场美学与历史的抉择
要理解林徽因的坚持,首先需要了解汉唐线条与康乾线条的区别。康乾线条盛行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以繁复精致、秀美华丽著称,常见于瓷器、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然而,这种线条风格过于细腻,难以凸显国徽所需的庄重与威严。
相比之下,汉唐线条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它古朴厚重、简洁有力,仅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或场景的轮廓。这种线条风格不仅体现了汉唐盛世的雄浑气魄,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林徽因力排众议,坚持使用汉唐线条,正是看中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她认为,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徽,应该选用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线条风格。这种选择,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波折与坚持:国徽设计的最后冲刺
国徽设计方案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在1950年6月23日提交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在会上,林徽因作为设计者代表,详细阐述了使用汉唐线条的理由。她的观点最终获得大多数委员的认可,方案以138票赞成的压倒性优势通过。
然而,国徽设计并未就此尘埃落定。在后续的制作过程中,清华大学营建系副教授高庄发现原图案存在一些不足,遂在梁思成的举荐下,对国徽的立体浮雕模型进行改进。他从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中汲取灵感,对国徽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甚至自费购买文物艺术品作为参考。
高庄的改进方案在1950年8月18日的政务院专家会议上获得通过。会议认为,改进后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充分体现了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最终,毛泽东主席于9月20日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一位才女的家国情怀
林徽因在国徽设计中的贡献,展现了她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位对国家充满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在国徽设计过程中,她不顾身体抱恙,全身心投入,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国徽设计完成后,林徽因曾感慨地说:“我所引为最光荣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们的集体创作,而我是其中的一个。”这句话,既体现了她的谦逊,也彰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今天,当我们仰望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时,不禁会想起那位在清华园里为国徽设计倾注心血的才女。她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林徽因的故事,不仅是国徽设计背后的一段佳话,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