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如何一战成名
薛定谔的猫如何一战成名
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不仅出现在科学文献中,还广泛渗透到流行文化中,成为T恤、棋盘游戏、拼图盒子甚至杜松子酒的品牌元素。然而,这个神秘的猫故事是如何从一个物理学思想实验变成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的?让我们一起追溯这段奇妙的历史旅程。
薛定谔的猫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时,只是想展示量子力学中一个荒谬的推论。他认为,如果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只有在被观测时才会消除,那么在宏观世界中也应该存在类似情况。1935年,他在德语期刊《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一个将猫放在盒子里的思想实验,以此来证明这个想法的荒谬性。
然而,这个思想实验并没有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利兹大学科学哲学家史蒂文·弗伦奇(Steven French)的研究显示,在谷歌图书的检索结果中,近二十年内都没有文献引用过“薛定谔的猫”这一短语。直到1957年,奥地利哲学家保罗·费耶尔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在《物理哲学中的观察与解释》(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Physics)中的一篇文章脚注里首次引用了这个概念。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1960年左右初次听说了“薛定谔的猫”这一概念。他发现很少有物理学家知道薛定谔提出的这个概念。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哲学家看量子力学》(A philosopher looks at quantum mechanics)中,普特南称,事物的存在与否以人类观察者的判断为准,这样的判据极为“荒谬”。但是他也无法驳斥该观点。
猫科灵感:作为一名终生爱猫人士,厄休拉·勒·奎恩于1974年在科幻选集《宇宙5》(Universe 5)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薛定谔的猫》的短篇小说。她的故事首次向公众介绍了这只猫,随后出现了许多以这只猫为特色的其他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图源:玛丽安·伍德·科利施(Marian Wood Kolisch)/ 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真正让薛定谔的猫广为人知的是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K·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1974年,她在科幻选集《宇宙5》(Universe 5)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薛定谔的猫》的短篇小说。勒·奎恩被薛定谔的猫的概念中所暗示的不确定性所吸引,并为薛定谔所描述的物理图景所惊叹。在小说中,她通过一个不知姓名的叙述者和一只黄色的猫,巧妙地展现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勒·奎恩的故事引发了其他作家对量子力学的虚构和非虚构创作,薛定谔的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从罗伯特·安东尼·威尔逊(Robert Anton Wilson)的《薛定谔的猫三部曲》到H·R·麦克格雷戈(H.R. McGregor)的《薛定谔的宝贝:小说版》,再到亚当·费尔伯(Adam Felber)的《薛定谔的球:小说版》,这个概念在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勒·奎恩的传记作者朱莉·菲利普斯(Julie Phillips)认为,勒·奎恩的小说《薛定谔的猫》是一个“轻松、有趣却又暗含悲伤的故事”,并警示读者不要过度解读。她解释道:“你可以把这本作品想象成一篇从科幻小说家的视角来理解量子力学的文章。”同时,菲利普斯补充道,勒·奎恩曾在日记中写过:奇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正如物理学科学一样,都倾向于突破常识,接近现实。菲利普斯总结道:“我想,在那一刻,奎恩可能一直在文章中以她的对物理学的认识,认为物理学是表达奇妙的另一种方式,在阐述这个故事。”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勒·奎恩肯定找到了描述薛定谔的猫的正确物理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