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暗藏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密码
《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暗藏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密码
《诗经·秦风》中的《无衣》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民歌,它不仅展现了秦国士兵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更暗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密码。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诗经·秦风》中的一首民歌——《无衣》,这首诗歌看似简单,却隐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密码。
先将《无衣》抄录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出来就是:
怎么说没有衣服穿?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和你一样仇视敌寇。
怎么说没有衣服穿?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和你一起出发。
怎么说没有衣服穿?和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和你一起奔赴战场。
《无衣》由三章组成,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叙写秦王派兵征战之时,秦国士兵缺衣少穿,却振作精神,修理兵甲,奔赴战场的动人场景,表现秦人同仇敌忾,不怕困难,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高尚精神。
从《无衣》中还可以看出秦国尚武的风气,这是柔靡的郑卫之风难以比拟的。
商鞅变法之后,实行奖励军功的制度,二十等爵正式设立,从最低等的一级公士到最高等的二十级彻侯。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则有食邑、封户。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私斗之风盛行,为了一寸地界,为了一渠水流,可以大打出手,甚至引发族群之间大规模的械斗,最大规模的私斗有两万人卷入,形同一场战役。为了保护人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更为了将民间彪悍之风导向对外战争,商鞅制定了“禁止私斗,奖励军功”的法令并颁行全国。
但变革风俗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推行新法,也为了立威,商鞅曾在渭水边设置刑场,一次性处斩参加私斗的721名人犯,渭水尽赤,举国震惊。
从此之后,民间私斗收敛了许多。战场上,秦兵则满血复活,血脉贲张,勇敢杀敌,经常可见秦兵腰间挂满头颅的血腥场面。秦兵因此成为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
《大秦帝国》把《无衣》作为秦国军中战歌,显然是将其视为秦国国魂的象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一》云: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强国,团结,进取,无畏,正是大秦的国魂。有此国魂,秦国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正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终极密码!
从艺术上看,《无衣》也是成功的。它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在内容的变化中显出律动感,有进行曲的旋律;
直言其事(赋),简洁明快,反复强化,表意鲜明;
句式灵活,语言活泼。
一首《无衣》,展示了上下同欲、齐心协力、无坚不摧的大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