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古诗词里的秋意浓
白露时节,古诗词里的秋意浓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白露降临,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已经到来。白露时节,天气渐凉,露水凝结,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这个季节独特的韵味。
古诗词里的白露之美
白露时节,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不仅点明了白露时节的特征,更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露水的洁白与月亮的明亮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白居易的《衰荷》中写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这句诗描绘了白露时节荷塘的景象:露水打在荷花上,花瓣虽然凋零但并未残破;凉风吹过,荷叶上的水珠渐渐蒸发,叶子开始变得干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荷塘的萧瑟之美。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则展现了白露时节的另一种韵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诗人在清晨起床耕作,直到月亮升起才扛着锄头回家。田间小路狭窄,草木茂盛,傍晚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这种田园生活的描写,充满了恬淡和惬意,展现了白露时节的宁静与美好。
白露时节的民俗活动
除了诗词中的描绘,白露时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在江南一带,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白露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高粱等五谷杂粮,这种酒性质温和,非常适合秋天饮用。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每年白露节都会酿酒待客。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酒”,这种酒需要掺入适量的糁子水,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窖藏,甚至有的会埋入鲜牛栏淤中,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据说,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
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人们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白露节气前后的龙眼,个个核小口感好,甜度高,确实值得品尝。
此外,白露时节还是品尝白露茶的好时机。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茶树进入生长佳期。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样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深受老茶客的喜爱。
白露时节的文化内涵
白露时节,不仅是一个气候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时节。它象征着收获与希望,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时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也可以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白露时节,让我们一起品味古诗词中的秋意,感受这个季节独特的韵味。无论是杜甫的乡愁,白居易的萧瑟,还是陶渊明的恬淡,都为我们展现了白露时节不同的美。同时,各种民俗活动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时节的丰富内涵。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让我们珍惜时光,感受生活的美好。